跨文化語境裡的成長之路(新作速評)
——讀長篇小說《山那邊是雲》

繼長篇小說《百川東到海》之后,作家鄭欣時隔幾年又推出長篇新作《山那邊是雲》。作品構思精巧、不落俗套,尤其醒目的是三位女性人物形象。供職於國際文化機構總部的黃小小、陳洛迪,與因跨國婚姻而走出貴州的侗族女子素瓦,三人結識於瑞士洛桑,徐徐展開各自堅韌、奮斗、蛻變的人生。生活在他鄉,人生理想也並不相似,但人物都性格飽滿、形象立體,給讀者留下較深印象。
小說一個鮮明的特征是跨越地域和文化,在“走向世界”中將故事和人物帶入嶄新時空。因為人物的工作緣故,中國、瑞士、法國、德國、加納等地自然而然進入讀者視野,國際機構的內部運作、不同國籍員工之間的溝通交流、頻繁往返中歐各國的空中旅行等,也為當代文學提供了新鮮經驗。人物在語言與文化的碰撞中,實現著情感與理念的溝通。作者注重心理剖析,很多章節都有豐富細膩的心理描寫。物理時空和心理時空的交錯、翻轉與多變,展示出作者駕馭此類題材的能力和才情。
無論是黃小小從小職員到在機構中獨當一面的歷練,還是素瓦從賣餃子維持生計到在國際文旅行業大展身手、助力侗族大歌走出國門的蛻變,作品在扎實的成長敘事中描摹當代人的生存狀態。多線索並進的寫法,讓人物的性格與命運相互映照,隨著情節的推進,她們也從對外在世界的追尋,慢慢轉向對內在自我的探索。
小說選擇貴州黎平、瑞士洛桑作為故事發生地,顯然是有意為之。二者的山地景觀,成為作品審美特征的重要來源。兩個地方雖然隔著遙遠山海,但在自然地理、人居環境、區位優勢等方面有相似之處,所構成的對話關系形成很有意味的對照。小說對貴州的自然山水和人文底蘊著墨甚多,無論是綠色、天然的生態環境,還是以蠟染、侗族大歌為代表的特色非遺,都面臨著保護和傳承發展的課題,而這正是包括主人公在內的一代青年可以發揮才干的地方。
正如小說題目所隱喻的那樣,山是現實是生存,雲是理想是精神,山是扎根大地的厚重堅韌,雲是朝向夢想的飛翔超越,山與雲的意象因為交錯而更加開闊。在國際舞台上闖蕩過、風光過的主人公最后回到了貴州,這一選擇也暗含著回歸平淡、追求內心圓滿的人生之思。隨著人物返回鄉土,以新的眼光看待鄉土,作品中脫貧攻堅和鄉村全面振興的時代感也呼之欲出。
《山那邊是雲》的筆調是抒情而婉約的,作家不僅講述了中西文化交匯中的精彩故事,也站在了跨文化的高度重新審視人的自我成長。從中國走向世界,從世界回到貴州,不僅僅是地理空間上的移動,更是對詩意棲居的精神追問。
(作者為貴州師范大學教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