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雲南頻道>>要聞

為“高原明珠”系上生態絲帶

湯雲明
2025年07月08日08:24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字號

原標題:為“高原明珠”系上生態絲帶

  游客在滇池綠道上游玩。 李發興攝

  游客在滇池綠道上游玩。李發興攝

  今年,滇池綠道外海段一期對外開放,人們可以騎行或步行環滇池游覽了,一時間游客爭相前來打卡。

  作為祖祖輩輩生活在滇池邊的人,我對滇池有著深厚的情誼。在綠道上看滇池美景,我也不能錯過。一個多月的時間裡,我和妻子利用周末基本走完了綠道全程。

  滇池綠道將沿途的濕地公園、歷史文化名村、露營地等串聯起來,讓游客能夠一路飽覽滇池沿線的自然與人文風光。

  若是有時間,當你沿著綠道走一走便會發現,每一段都栽種了櫻花、薰衣草、鳶尾花 、油菜花、竹子等不同種類或主題的花草樹木,再加上周邊原有的庄稼地、桃樹、梨樹、李樹,綠道在每個季節都能呈現出不同的風景。

  周末或節假日,綠道上游客熙來攘往,拍照的、直播的、在驛站或觀景台休息補充能量的,贊嘆聲絡繹不絕。

  五百裡滇池,孕育了博大精深的滇文化,幾千年前,先民就在滇池邊漁獵、農耕,建立部落政權,留下了石寨山、河泊所等國寶級文物遺址,明代航海家鄭和等諸多歷史風雲人物和文化名人都是喝著滇池的水長大的。

  如今,環游滇池,既可追尋古滇王國的蹤跡,探索古滇文化的源頭﹔也可登上鄭和公園鄭和寶船,感受“海上巨人”的胸襟和眼光﹔還可在海口鎮感懷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工業西遷的壯舉。

  當然,也可以走進雲南民族村去觀賞雲南幾十個少數民族的文化風情,或者登上巍峨的西山之巔,眺望一碧萬頃的滇池千重波濤,將湖光山色盡收眼底。

  清代名士孫髯翁曾游歷滇池,在大觀樓上作《大觀樓長聯》。如今,在每一個晴朗的日子裡,沿滇池綠道走一走,看一看,大觀樓長聯中描繪的景物和歷史就會一幕幕地展現在眼前。仿佛藍天、白雲、陽光、沙灘、海浪、鷗鳥、輕風,乃至一草一木、一山一石都有了詩情畫意,讓人心曠神怡,流連忘返。

  滇池綠道外海段為昆明增添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成為市民和游客向往的生態休閑勝地。其中,“山之橋、水之橋、林之橋、田之橋、湖之橋、草之橋、村之橋”七座主題橋的設計充分結合了滇池周邊的自然景觀與人文資源特色,堪稱滇池邊隱藏的“視覺詩集”。

  其中,林之橋連接了薰衣草庄園與撈漁河濕地公園。為最大限度對原來種植的中山杉林進行原真保護,施工方採用林間分幅棧道的方式進行低擾動建設,橋從林間穿過,卻不破壞森林的原貌。此外,結合沿線的入滇河道溝渠,當地還以“物語小橋”為主題設計建造17座各具特色、融於環境的跨河橋,還原了“漁浦星燈”“海潮夕照”等滇池歷史古景。

  看鳥也是綠道的一大特色。由於多年來的濕地治理與保護,水體、水質和鳥類保護成效顯著,人們都自覺地愛鳥護鳥,與鳥同樂、與鳥共生成為共識,除了雲南本地常見的鳥類以外,不少很少見的珍稀鳥類也在這裡棲居下來。茂密的植被,成了鳥類的天堂,成群的野鴨、成對的天鵝、成片的海鷗甚至不怕人,就在游客附近玩樂、覓食。

  當人們扶老攜幼走過綠道,也能感受到濃濃的文化氣息。你看,山坡上一棵很普通的桉樹,因樹形高大奇特,又位於村之橋上,旁邊的牌子上寫著泰戈爾《飛鳥集》中的詩句“藍桉已遇釋槐鳥,不愛萬物唯愛你”。

  從高空俯瞰,長長的綠道,循岸線、連山海、串濕地、過村庄,一路與滇池相伴,宛如一條項鏈或花環,裝飾著這顆“高原明珠”的美麗,也把滇池沿岸的顆顆翡翠、珍珠、瑪瑙串了起來,勾勒出壯麗大城的旖旎輪廓,描畫著滇池旅游黃金岸線上富民、利民、樂民的新時代鄉居圖。

(責編:木勝玉、李發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