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更多人便捷地走進博物館

【光明時評】
暑期將至,各類“親子游”“研學游”“同學游”又紛紛上線。逛各色文博院所,徜徉於歷史與文物之間,既能避暑,又能增長知識,是假期優選。
近日,國家文物局專門印發《關於做好2025年暑期博物館開放服務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博物館提升開放服務水平。對能夠確保安全並具備錯峰、分流條件的場館,“原則上可以取消預約限制”﹔對確需預約的場館,也要“精簡預約內容,簡化預約流程,同時保留人工窗口、電話預約等服務渠道”。這為提升公眾觀展體驗,保障不同群體的參觀權益提供了有力的政策引導和規范。
事實上,此前上海、北京、蘇州、成都、杭州等旅游熱門城市紛紛宣布,除部分重點博物館外,其他的取消預約要求。眾多博物館取消了預約,人們可以“不約而至”,這讓很多“久約而不得”的參觀者得以走進自己向往已久的殿堂。當然,人潮涌動也不免帶來新問題。比如,高峰期客流量和人員密集度超飽和,存在擁堵等安全隱患,人員移動緩慢,也會造成觀展體驗差。此外,設施設備也可能因超負荷運轉而出現故障。
以國博為例,數據顯示,其單日承載量2.6萬人次,但預約最高峰日達121.6萬人。客觀來說,目前一些博物館仍難以取消預約,承載力困局,是一個重要原因。不搞“一刀切”,科學評估場館承載能力,結合實際實施預約參觀機制,也是實事求是的態度。
換句話說,“如約而至”也好,“不約而至”也罷,關鍵還是要看實際效果。無論如何,讓博物館的大門開得更大,讓更多人在時空的游走中開闊視野、增長見識,是“逛館”的初衷,也是歸宿。這就需要有關方面充分籌謀,科學研判,知己知彼,平衡好入館人數、觀展秩序、深層體驗等多方面的關系。
取消預約不光是一紙通知,而是一個系統工程,是對博物館運行的檢驗乃至挑戰。眾多參觀者長時間預約不上固然有問題,但任人把博物館當成免費的乘涼場所久留不去也未必合適。對此,相關文物部門、博物館等可充分利用大數據,精准分析研判客流情況,既要統計入館人數,計算承載力,又要估算停留時間,分時段計算實時承載力,並根據實時狀態動態調整。
此外,入館人數暴漲,也對以往固化的展陳思路形成沖擊。比如,很多新建的博物館空間非常寬敞,但展陳內容過於固定,未能充分利用好每一寸空間,這也就難以形成有效的游客停留,從而導致觀展堆積擁塞。不妨在保護文物安全、生態安全前提下,謀劃開放更多可游覽空間,為游客提供更多停留駐足的可能。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來,多地博物館紛紛在暑期延長開放時間,或推出“夜場”、打造“24小時博物館”等,這些無疑都是積極的嘗試。日前,國家文物局也發布通知,明確重點場館、熱門場館可適當延長開放時間、策劃雲展覽等,更大限度滿足觀眾參觀需求。
“一個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學校。”眾多博物館在為公眾提供多元文化體驗的同時,也在潛移默化中厚植文化自信、傳承人類文明。從一個更開放的視野看,不僅要推動更多博物館取消預約門檻,更要用科學思維、長期主義優化博物館內部的管理和運行,讓收藏在博物館裡的文物都“活”起來,讓每一個來博物館的人都能暢享文化盛宴。 (作者:胡印斌,系媒體評論員)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