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抱數字技術,讓技能人才培養駛入“快車道”

近日,一項由浙江機電職業技術大學現代信息技術學院EI power學生團隊自主研發的線上高仿真面試系統“數字人面試官”,在浙江省高校畢業生高新區專場雙選會暨首屆“高校-高新區-高新技術企業”產學研供需對接活動中驚艷亮相。系統運用先進的人工智能和facechain等技術,精准模擬真實面試場景,對學生的專業知識、溝通能力、應變能力等進行全方位、多維度的評估。學校供圖
楊莉莉是一名土生土長的湖北農村女孩,在選擇武漢職業技術學院(2025年2月,武漢職業技術學院升格為武漢職業技術大學——記者注)光電專業之前,她從沒見過光刻機,也不了解光學零件。在校期間,楊莉莉通過虛擬仿真等數字化技術,在虛擬產線上反復學習光學零件制造工藝。畢業后,楊莉莉以98%的工藝達標率被企業破格錄用,成為團隊最年輕的工藝師。
前不久,武漢職業技術大學校長何保華在2025世界數字教育大會職業教育數字化平行會議上分享了這個案例。
數字化技術正在逐漸重塑行業、經濟和生活方式,這種轉型不僅影響傳統的學術環境,對以實踐技能為核心的職業教育也正產生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在這樣的背景下,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建設如何擁抱數字技術,培養出適應智能時代的高素質技能人才?
AI讓教育從“流水線”變成“私人定制”
近年來,以人工智能(AI)為代表的數字化技術的快速發展正在重塑職業教育過程中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關系。2025世界數字教育大會發布的《中國智慧教育白皮書》指出,將數字化和人工智能納入教育教學內容,開設職業教育類人工智能通識課程、“人工智能+”專業課程。建設高質量數據集、教學智能體等,構建人工智能賦能教學的內容基座。
“AI讓知識流動起來,實時對接企業產線數據,使得新技術轉化為課程的時間是原來的15%,畢業生適應崗位周期縮短了40%。”何保華介紹,學校與企業合作打造了“追光逐電”教育大模型,能夠實時追蹤中國光谷“光芯屏端網”產業集群的技術迭代。
“當某家企業的工廠升級工藝時,系統能立刻拆解技術案例,生成動態能力圖譜。如今,我們的課程每半年更新37%,直接服務產業鏈的最新需求。”何保華說。
在武漢職業技術大學酒店管理課堂上,AI正深度參與每個學生的成長。何保華介紹,當學生在語言溝通訓練中,遇到方言理解障礙,AI會自動生成方言識別訓練模塊﹔當學生在情緒管理訓練中,遇到客戶投訴,AI能清楚識別學生情緒管理不足,動態設計訓練沙盤。“在真實的崗位上,學生客情處置合格率達91%,智能排班能力從25%提升到78%。AI讓教育從‘流水線’變成‘私人定制’。”何保華說。
武漢城市職業學院開發的AI評價平台能為學生提供個性化分析與評價,從事職業教育已32年的該學院教授禹誠表示,該平台能通過分析學生特長偏好、知識和能力情況,實時調整學習內容和進度,向學生智能推送個性化學習任務,幫助學生查漏補缺、不斷精進。
“AI助教能夠自動生成知識點總結、錯題解析,推送個性化輔導資源。”湖南鐵道職業技術學院院長張瑩表示,學校開發的大模型虛擬學習伴侶能輔助構建基於學生綜合素質的多維評價模型,分析學生畫像,了解個體訴求,依據學習情況將整合好的獎學金、學術講座等信息精准推送,服務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求。
在推動學生精准就業方面,張瑩提到,AI和大數據技術搭建了學校和企業資源共享的橋梁,算法將學生的個性化數據與企業崗位需求進行匹配,並通過“數字孿生”等技術再現真實崗位工作場景,實現人才培養與企業生產實際的緊密結合。
正如何保華所說,在過去,教師就像“知識搬運工”,被班級容量和差異化需求壓垮。而現在,AI讓人機協同成為可能,教師成為教學設計者、成長引導者與情感賦能者,“AI不再是取代教育的工具,而是照亮未來的火種”。
數字化技術沖破育人瓶頸
面對數字化技術近10年來的日新月異,禹誠坦言,自己的工作面臨過三大挑戰:首先是傳統課堂無法對自幼精通電子產品的學生產生足夠的吸引力﹔其次是線下技能實訓效果受限於設備、安全、時空等條件﹔此外,學生的基礎水平各不相同,也增加了統一教學的難度。
對此,武漢城市職業學院依托國家智慧教育平台,推出《產品創新設計與開發》在線課程。禹誠介紹,該課程通過設計趣味任務,引導學生根據個人喜好挑選主題,完成后可以自己設計徽章作為獎勵。禹誠表示,課程上線半年,選課人數超過6000人,“比起傳統課堂模式教學,學生掌握產品創新設計的共性知識和一般技能時間節約了50%”。
今年1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指出,打造一批職業教育優質教材,加快推進教材數字化轉型。
“我們對於數字教材的構想,不是簡單的二維碼加視頻,而是‘活起來、動起來’,有交互能力。”武漢職業技術大學光電與信息工程學院副院長李雪近年來也在探索數字教材的開發,她表示,數字教材能夠實時記錄反饋學生線上課程學習的進展,並將相關數據推送給教師端,幫助教師精准掌握每名學生的學情,進而制訂有針對性的教學方案,“我們希望基礎各不相同的學生在看到教材之后,都能真正學到知識”。
學生通過線上課堂夯實基礎知識之后,也需要“熟能生巧”來真正強化實訓技能。針對線下實訓時間受限、安全性無法保証等痛點,武漢城市職業學院使用安全認証系統,實現實訓設備24小時開放。學生需要掃描“安全密鑰”二維碼,在線學習安全知識和設備操作規程,然后進行實訓安全的理論測試,通過測試后才能獲得設備供電,開展實訓。
此外,虛擬仿真系統也打破了實訓操作的空間限制,幫助基礎水平不同的學生快速上手。楊莉莉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校內一般不具備針對某些復雜大型設備的實訓條件,而虛擬仿真軟件能以3D建模的形式將設備內部結構、外部電路、操作面板等細節全部還原。
開機備料、檢查機械泵、放氣閘……楊莉莉回憶,一些給精密結構件表面鍍膜的復雜設備操作繁瑣,很容易出錯,“而在虛擬仿真軟件上可以有針對性地鞏固復習異常操作,幫自己快速上手”。
楊莉莉的經歷,也反映出我國職業教育數字化發展的成效。清華大學教育學院教授韓錫斌分享了一組調查數據:目前我國共有758個職業教育專業將數字化融入教學全過程,82.78%的高職院校開展混合教學。“職業院校在實訓數字化與智能化探索實踐中,出現了全天候運行、虛擬仿真、遠程+真實、跨場所教學趨勢。”韓錫斌說。
從虛擬到現實,構建產教融合的數字化橋梁
產教融合一直是職業教育培育高水平應用型人才的重要渠道。武漢是全球最大的光纖光纜研制基地、中國最大的光器件研發生產基地和激光產業基地,在這樣的產業環境優勢下,武漢當地的職業院校正在積極利用數字化技術提升產教融合育人水平。
在幫助學生夯實基本操作技能和提升工作勝任力上,虛擬仿真實訓正在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禹誠透露,武漢城市職業學院數控技術專業和模具設計與制造專業連續3年的統計數據顯示:提前完成仿真實訓的學生,實操達標速度提高2-3倍﹔2023年,禹誠班上有12名學生同時被一家合作企業錄用,他們在實習期間就已經達到企業用人標准,獲得與正式員工相當的平均月薪。
楊莉莉也表示,自己現在的日常工作中經常接觸精密度要求極高的結構件加工問題,“而有了在校使用虛擬仿真軟件練習的經驗,處理這些工作也更加得心應手”。
“如果沒有這些數字化技術支撐的學習經歷,我可能也不會進入這個行業。”畢業於武漢職業技術大學智能光電技術應用專業的田傳禹在入職公司之后驚喜地發現,在工作中用到的技術技能和自己在學校裡學過的操作幾乎“一模一樣”。
他對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回憶,學校的虛擬仿真軟件會詳細列出加工產品的具體步驟,實時監測自己在每個步驟的操作,如尺寸、用料的多少,進而根據這些數據生成“數字成品”,方便教師對其進行評分考核,學生也可以通過反復練習來精進技能。
田傳禹表示,自己在學校模擬練習過多次光學鏡片的加工操作,入職后看到工廠裡的實體設備感覺“很親切”,上手也很快。
李雪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武漢職業技術大學正在探索數字孿生系統的開發與應用,該技術深度整合了虛擬仿真、物聯網、數據分析等關鍵技術。她解釋道,虛擬仿真技術的核心在於構建虛擬環境,開發人員通過編程設定各種參數和預期結果,“在教學目標上側重幫助學生實現重復多次的練習,掌握相關技能,了解設備相關原理”。
“而數字孿生技術則強調與真實物理設備的數據實時交互,真實情況是怎樣,數字孿生系統裡呈現出來就是怎樣。”李雪表示,數字孿生系統不僅能夠基於實時數據對企業訂單進行智能化處理,快速計算出所需生產線數量及完成工期,還能通過傳感器網絡實時監測產線設備的運行狀況,實時反饋磨具和設備的磨損和更換需求。
李雪認為,目前許多傳統企業在數字化改造過程中越來越需要“跨界人才”。學校通過與企業對接開發數字孿生系統,可以讓學生遠程連接到一線生產設備,真正走進產業側,解決工作中可能遇到的實際問題,這不僅有效提升了學生的實踐能力,還為他們提前積累了企業數字化轉型以及生產端節能減排等方面的寶貴經驗。
而在張瑩看來,大數據技術能夠打通校企精准對接渠道,企業通過平台發布崗位標准、人才需求,學校在平台展示師資情況、發布教學資源,實現校企雙向實時深度合作。還可以利用AI開發職業能力圖譜,動態分析行業趨勢和崗位需求,確保專業設置與產業高度契合。(見習記者 王璟瑄 記者 樊未晨)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