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雲南頻道>>要聞

昆明遇見台北:一條街 兩岸情

2025年07月04日08:02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字號

原標題:昆明遇見台北:一條街 兩岸情

  祥雲街36號,雲南昆明市中心。融合滇西蓮花垂頭與台灣夜市霓虹的牌坊下,數百盞“福”字燈籠輕搖,暖光映著敏敏忙碌的身影。糯米腸層層疊放,香腸在鐵板上滋滋作響,兒子葉裕翔在隔壁攤位制作鹵肉飯。這場景,與幾個月前他們在台北昆明街艋舺夜市相差無幾。

  “在台北,我家就在昆明街﹔在昆明,我們安家在台北街。”作為台北艋舺夜市協會理事長,敏敏去年底受邀考察昆明時,萌生了把地道台灣夜市“搬”來的念頭。短短半年,她的願景成為現實,她和兒子帶著祖傳的大腸包小腸手藝,與60余位台灣伙伴一起,成了昆明台北街首批“跨海安家”的攤主。

  昆明雲台文旅發展有限公司負責人陳啟展介紹,台北昆明街所在的萬華區,古稱艋舺,是台北較早發展的區域,保有許多古跡及老舊社區,是觀光客訪台必游的景點之一,艋舺夜市商圈成為知名的美食小吃聚集地。

  如今的昆明台北街與當地最熱鬧的小吃街南強街緊緊相連。“昆明台北街與台北昆明街隔海相望,名字的呼應,是中華文化血脈相連的縮影。”陳啟展感慨。

  這條由昆明市文旅局、五華區政府聯合台商打造的138米純台式街區,開街便人氣爆棚。“日均萬人來‘逛吃’,人均消費30至40元,可見昆明市民和游客對台灣小吃的喜愛。”陳啟展說。

  “每天備250份大腸包小腸,常常賣斷貨。昆明朋友排隊時找我聊天、加微信,叫我‘敏敏姐’,兩個月加了100多位新朋友。”敏敏笑著說,“昆明人的熱情,讓台灣手藝有了新生命。”

  煙火氣裡,人情味濃。綿綿冰攤主彭鈞章和妻子王燕,一個備料,一個招呼食客。當年在艋舺夜市,一碗刨冰牽起台灣小伙與四川姑娘的情緣﹔如今在昆明台北街,甜蜜延續。

  “就地取材融合台灣做法,成本低了,銷量高了。”彭鈞章覺得踏實,“不同口音、美食、文化在這裡自然交融。”

  愛玉冰攤主楊怡琪堅持手工揉制愛玉籽。“昆明朋友習慣吃木瓜籽果凍,正好我教他們認識愛玉。從台灣背來的愛玉籽很快賣光,又讓朋友寄來了第二批。”從忐忑到穩定,她看到了扎根的希望。

  “走進這條街就像走進台劇裡的夜市。”來自四川的游客葉青說,整條街都是台灣腔叫賣,攤主笑盈盈遞上美食,溫柔地叮囑“好吃再來”。這裡不僅有百味美食,更彌漫著濃濃人情味。

  文化,在細節裡交融。走進夜市,燈籠上雲南書法家寫下的“福”字,傳遞春城祝福﹔小吃街中央戲台兩側的彩繪牆,無聲訴說著台灣眷村的鄉愁﹔華燈初上,電音三太子踏著動感節拍走入人群,兩岸年輕人同頻歡呼﹔即將亮相的“台灣風獅爺遇見雲南瓦貓”IP,將開啟一場跨越海峽的神獸對話。街角一棟建於1930年的老宅正被改造,未來將成為兩岸文化展陳館與台青創業基地。

  “交流都是從嘴開始。逛著、吃著、聊著,了解自然生長。”昆明雲台文旅招商服務中心主任黃豐徽感慨,台北的昆明街銘刻著老移民的鄉愁,昆明的台北街升騰著跨越海峽的新生機——蚵仔煎的滋滋聲、珍珠奶茶的甜香、蜿蜒的長隊、交織的談笑,是舌尖上的熱烈奔赴,更是心與心的溫暖靠近。

  統計數據顯示,2024年,兩岸人員往來440.5萬人次,同比增長53.8%,其中台灣同胞來大陸402.3萬人次,同比增長54.3%。越來越多的島內民眾跨過海峽,用腳步表達對兩岸交流、同胞交心的支持。

  夜市上空的“福”字燈籠隨風搖曳。光影流轉間,一條街的名字串起了兩座城的煙火,暖了兩岸一家人的心。

  (據新華社昆明電 記者趙彩琳、朱娜、王麗麗)

(責編:木勝玉、朱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