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雲南頻道>>社會

深山奏響產業協奏曲

——阿尼麼村探索文化賦能鄉村振興新樣本(下)

2025年07月07日08:40 | 來源:雲南日報
小字號

漾濞彝族自治縣平坡鎮向陽村委會阿尼麼村,一座僅有44戶人家的深山村落,以黨建引領筑牢組織根基,用藝術喚醒文化基因,憑經營激活造血產業生態,讓自治賦能深植治理根基,書寫了鄉村振興新范式。

在深化農村改革的征途中,如何將“流量”變“留量”,如何讓“網紅村”真正扎根生長,阿尼麼通過文化賦能走出了一條政府投資有實效、村民參與有錢賺、集體經濟能增收、鄉村發展可持續的路子。

夜幕下的阿尼麼,錄音棚裡彝族歌者正為專輯錄制最后的和聲,小吃攤上坐滿了剛剛結束演出的歌手……藝術與文化相融、生態與鄉愁相契、民意與民生相織,這片曾被稱作“有女不嫁”的貧瘠之地,已成為眾人向往的“詩意棲息之所”。

以文興產,激活發展動能

阿尼麼的蝶變之路,是一條不斷自我迭代的產業升級之路。起初,農特展銷館、農耕體驗園與色彩斑斕的牆繪吸引了八方游客,但村子的雄心不止於此。

“對音樂IP的深耕規劃,讓專業人才能在這裡扎根生長。”有著多年短視頻策劃運營與直播經驗的楊建明從城市回歸山野,每周二至周日雷打不動地架起直播設備,他看中的不僅是阿尼麼的青山綠水,更是其以藝術重塑鄉村的魄力。

阿尼麼村差異化發展的進階之路指向了藝術,用藝術改變鄉村,以鄉村音樂為錨點,構建音樂產業鏈與文化IP的深度運營。

專業音響燈光、隨時待命的執行團隊、旅居於此的歌手群體——硬件與人才的同步聚集,讓每周組織6場“阿尼麼鄉村好歌匯”成為可能。返鄉音樂人李永康把專業錄音棚搬進了村中。“從海選、簽約歌手、創作專屬曲目到制作MV,我們正在打造一條完整的鄉村音樂生產線。”李永康表示,目標是把阿尼麼變成永不落幕的鄉村音樂聖地。

藝術搭台,聚集了人氣﹔經濟唱戲,讓村庄具備了造血功能。

“鄉村好歌匯舉辦以來,客房天天爆滿。油雞樅、臘肉、香腸等土特產一年能賣20多萬元。”經營“阿畢大叔家”民宿的李波濤大姐笑得爽朗,火爆的人氣讓她果斷關停村外餐館,專注家門口的生意。

為擺脫70%的勞動力外出務工、村中居住者不足百人的窘境,阿尼麼彈三農合作社應運而生,探索出以黨總支牽頭引領、合作社自治管理、相關公司運維經營、農戶入社入股的“4+”模式,以大戶帶動多戶,依托小吃街鋪面、農家小院等,實現互幫互促,共同致富,為村集體經濟找到了源頭活水。2024年,阿尼麼彈三農合作社營收已有10萬余元,預計今年將達到18萬元。

通過建立聯農帶農利益聯結制度,最大化盤活阿尼麼的資源、資產。通過小吃巧賺“大錢”、老屋蝶變民宿、山貨走俏山村,產業鏈延展開來,實現了“整村經營”,集體經濟、企業收益、群眾收入均獲得增長。村裡的煙火氣越來越盛,村民口袋也鼓了起來,農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2018年8000元增加到2024年的2.8萬元。

共建共治,涵養文明鄉風

一張石桌、幾條長凳,村民層層圍坐,大榕樹下熱鬧起來。

“這兩年我們村農文旅融合發展初見成效,各位鄉親還有啥好意見,可以暢所欲言。”阿尼麼彈三農合作社黨支部書記李江女招呼大家坐下。

村民代康率先提出自己的想法:“游客多了說明我們這裡有吸引力,搞衛生的意識更不能落下。”

村民羅麗英嗓門洪亮:“之前我們表決通過的村規民約增加了保護環境的內容,我覺得還有細化空間。”

長期的紅火不隻依靠產業繁榮,更需鄉風文明這一堅實底座。穿行村中,道路干淨整潔,庭院花草錯落有致,“零垃圾、零污水”的景象展示了阿尼麼村村民觀念深處的轉變——從“要我治理”到“我要治理”。

以“千萬工程”夯基壘台,阿尼麼在強化基礎設施、補齊短板中重塑風貌,於常態化管護、共建共治下涵養氣韻,“村美人和”成為阿尼麼的精神地標。

村裡組建起彈三農合作社黨支部、村務監事會、紅白理事會、道德評議會、婦女議事會等“一部多組織”,謀劃發展策略、創新模式、培育多元業態,建立完善村民自治、矛盾調解、產業扶持等聯動機制,為產業發展奠定了群眾基礎。

“大家聚在一起謀發展,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不斷凝聚法治鄉村的治理合力,發展的步伐就會又快又穩。”李江女說。

為了拓寬進村道路、修建停車場、規劃小吃街,老黨員帶頭砍了自家的10棵核桃樹,涉及的幾戶村民也自願讓地、砍樹。“讓出一點地沒什麼,村子發展好了,我們自家也能受益。”辭工回村在小吃街擺攤的張榮沒想到,經營宵夜攤一晚竟能收入上千元。

以群眾自治、德治教化、法治支撐“三治融合”為抓手,小事在村民小組內妥善化解,大事在村內民主協商解決,共建共治共享的自治實踐實現了“矛盾不上交”的鄉村社會生態。

旅居正盛,新與老雙向奔赴

“阿尼麼的3個‘老’是我們的法寶。”李永康說,“一是守護好老天爺賜給我們的古榕樹、大石頭、古核桃樹資源﹔二是傳承好老祖宗留給我們的文化﹔三是講好阿尼麼老百姓的故事。”

這樣的理念滲透到村庄發展的每個細節中。阿尼麼沒有把原有的文化和原生的風貌全盤否定、推倒重來,而是立足山石自然風景、原鄉農耕文化、民族音樂風情,通過兼收並蓄實現文化振興。

“放羊阿佬家”“教書阿舅家”“阿媽的煙火家”……特色餐飲、半山民宿遍地開花。藝術賦能不僅創造了可觀的經濟效益,更催化了治理模式的迭代升級。阿尼麼村持續升騰的活力,也在旅居者的選擇中得到了生動印証。

村口牆面上描繪的“上海飛躍牌”老電視機,正“播放”著電視劇《霍元甲》,舊式收音機充滿懷舊氣息。旅居阿尼麼2年,來自貴州凱裡的畫家李德富創作了上千平方米牆繪,每一家民宿的圖案和文字介紹都出自他手。“阿尼麼獨具特色的自然環境和風土人情讓我有了更廣闊的創作天地。”李德富說。

像李德富這樣選擇“慢下來、住下來”的客人日益增多,不僅與當地相融,更成為村庄的共建者。

攝影師張彪也是一位外鄉人,他被當地干群同心謀發展的決心所感染,定居於此,開起了攝影課堂。如今,由李永康組建的農民攝影隊,已能與張彪配合直播“阿尼麼鄉村好歌匯”。

在鄉村旅游升級的浪潮中,阿尼麼以石頭為底色、藝術為內涵、鄉愁為內核建成“阿尼麼007藝術農庄”,拉動全村創業的同時,也成為聚集人氣和財富的主陣地。攝影攝像、繪畫採風、歌曲創作……憑借融合音樂、建筑、農耕等多元文化和特色景觀,不同形式的文化賦能讓阿尼麼村脫穎而出,吸引眾多文人墨客與藝術家駐留,形成“藝術家第二居所”“阿尼麼”等獨特文化IP。

厚植文化振興“軟實力”,筑牢鄉村旅居“硬支撐”,為鄉村振興注入發展活水,阿尼麼步履不停。當暮色浸染古樹,民謠在核桃樹下流淌。李永康撥動琴弦,將鄉村蛻變的故事譜成旋律:“曾經有女不嫁的地方,石頭長滿了山崗,如今的寨子,綠水青山變成了金山銀山,姑娘紛紛回村來……”

短評

當無數網紅村在“流量狂歡”后陷入沉寂,阿尼麼以音樂、鄉愁為支點,撬動了可持續發展的深層密碼:藝術不是鄉村的點綴,而是激活產業、凝聚人心、傳承文化的核心引擎。流量不止於數據狂歡,更需轉化為村民增收、壯大集體的真實動能。創新也並非推倒重來,而是在古樹磐石間,讓現代創意與千年彝韻和鳴共生。

從昔日寂靜山村到如今充滿活力的熱土,當鋤頭與吉他共鳴,炊煙與燈光輝映,阿尼麼村不隻贏得今日的“點贊”,更以自身之變,在鄉村振興大潮中走出一條清晰的示范路徑。(記者 劉宇丹 段蘇航)

(責編:木勝玉、徐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