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雲南頻道>>梅裡時評

網絡“原住民”需要“守門人”(新媒視點)

劉江紅 於天歌
2025年07月07日08:01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字號

原標題:網絡“原住民”需要“守門人”(新媒視點)

  近年來,網絡上發生了好幾起“開盒”風波。所謂“開盒”,可不是“開驚喜盲盒”,而是通過網絡信息揭露他人隱私,不僅讓受害者“社死”,還對其進行騷擾和恐嚇。不同於之前的“人肉搜索”,網絡“開盒”背后有一條完整灰色產業鏈,包括引流獲客、技術更新、運營管理等環節。

  在已曝光的“開盒者”中,不乏未成年人。作為網絡“原住民”和網絡文化的重要生產者,他們的動機各異,泄私憤、純炫技、博眼球,更有甚者從圍觀看客變成違法幫凶,把“開盒”當成獲取群體地位的手段。他們享受著技術賦予的“無所不能”的錯覺,卻沒有明確責任邊界,形成了扭曲的價值認同。

  我們生活在“大數據時代”,大數據的特點之一在於高度關聯。每個人每天在網絡空間留下的瀏覽、下單、評論、點贊等數字軌跡,但凡有不軌之人爬取收集進行關聯,就可能拼湊出每個人的愛好、家庭住址、社會關系等隱私信息。“開盒”行為的本質,就是把個人隱私當作商品,把有尊嚴的人異化為一個個“數據包”展開交易。

  在這個過程中,未成年人更容易成為“受害者”和“施暴者”。成為“受害者”,是因為隱私保護意識的缺失,未成年人作為網絡“原住民”,更容易在不經意間把個人隱私晒在網上。成為“施暴者”,是因為未成年人法律意識較弱,情緒較不穩定,又具備一定的網絡搜索、信息收集能力,容易一言不合就“開盒”。

  更有甚者,個別未成年人還將“開盒”作為犯罪牟利的手段。在一起“開盒”案件中,兩名未成年人主導的“開盒”團伙竟能形成規模化的犯罪網絡。由此看出,“開盒”導致的隱私泄漏、權益侵害,已不是由於單一主體行為失范,而是數據主權缺失及監管滯后帶來的系統性隱患。

  如今,數字經濟帶來了巨大的科技創新,也重塑了我們的日常生活和思維方式。每個人不僅是現實世界中有血有肉、有社會關系的人,也成了由各種數據構成的“數字人”。因此,像保護現實生活中的個人隱私一樣,必須關注和保護我們在虛擬世界裡的那個“數據分身”。尤其是未成年人,更需要社會在其成長過程中為他們保駕護航。

  網絡“原住民”需要“守門人”,如何當好這個“守門人”?

  在短期措施方面,我們需要有針對性地治理對未成年人的“開盒挂人”亂象。密切關注涉未成年人網暴風險,深入排查“校園牆”“留言板”等環節“開盒挂人”問題。阻斷傳播渠道,督促網站平台深入清理各類違法發布個人信息、誘導網民跟進泄露隱私等信息內容,對存在組織煽動“開盒”、提供“開盒”服務等行為的賬號、群組予以關閉或者解散。

  從長遠看,相關部門需要進一步明確網絡“開盒”的法律性質,制定清晰的懲處標准﹔升級完善個人信息保護措施,嚴格限制各類平台過度收集和使用用戶數據﹔還需要解決追責中的難題,比如鎖定幕后黑手、認定具體行為、評估危害后果等,加強法律懲戒,形成有效震懾。

  治理亂象,不僅要關注現象本身的“腠理之患”,更要著眼根本——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從法律普及、道德引導等多方面入手,培養健康向上的用網習慣,涵養積極陽光的上網心態。做到這些,才能從根本上關閉泄露隱私、網絡暴力的“盒子”,才能為網絡“原住民”打開一片晴空。

  (作者分別為中國傳媒大學文化產業管理學院副院長、中國傳媒大學文化產業管理學院博士)

(責編:木勝玉、徐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