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電力運維模式 守護“鋼鐵絲路”

今年上半年,中老鐵路客貨運輸實現量效雙增。截至6月30日,中老鐵路累計發送旅客達1007萬人次,同比增長1.7%﹔全線運輸貨物總量突破1260萬噸,同比增長25.9%,為區域經濟繁榮注入澎湃動力。
在中老鐵路這條區域互聯互通的“鋼鐵絲路”高效運轉背后,南方電網雲南西雙版納供電局輸電管理所構筑起一座“電力長城”,通過融合數字化智能運檢與多方聯合保障,為這條國際運輸大動脈提供了堅實電力支撐。
西雙版納供電局工作人員開展供電線路巡檢。西雙版納供電局供圖
數字筑基,智能運檢固防線
面對鐵路沿線熱帶雨林復雜的地理環境和氣候挑戰,西雙版納供電局輸電管理所以數字技術為核心,打造智能化巡檢“中樞神經”。無人機集群化身“空中偵察兵”,高效巡航於崇山峻嶺與茂密雨林,大幅提升覆蓋效率與地形適應性﹔高精度激光雷達如同“透視鏡”,精准掃描識別杆塔、線路及通道內的厘米級隱患﹔可視化監控設備則如“千裡眼”,實現關鍵區段7×24小時無死角實時監測。
這套“空天地”立體化數字監控體系,不僅徹底改變了傳統運維模式,將巡檢效率與精度提升至全新高度,更顯著降低了人工作業風險,為跨境鐵路的電力“生命線”奠定了堅實的數字化基石。
可靠電力供應為中老鐵路注入強勁動力。西雙版納供電局供圖
協同聚力,聯合保障破難題
保障跨境鐵路的電力安全,協同聯動是關鍵。西雙版納供電局輸電管理所創新性地建立了“多方協同、聯合保障”的運維新機制。對內,與鐵路運營部門、地方政府應急等部門緊密協作,信息共享、資源互補,定期聯合開展線路巡檢﹔對外,與老撾琅勃拉邦供電局結對共建,雙方交流分享無人機、激光清障儀的應用經驗,共同編制雷擊防范知識課件開展員工培訓,成功打破了跨境設施運維新技術壁壘。
這種深度融合的協作模式,為應對復雜多變的跨境運維挑戰提供了強有力的解決方案,顯著增強了區域供電網絡的整體韌性與響應能力。
精益運維,風雨無阻保暢通
在西雙版納高溫濕熱、雨季漫長、植被生長迅猛的嚴苛環境下,該局輸電管理所運維團隊秉持精益求精的態度,針對鐵路專用線路制定了周密科學的日常運維策略:大幅增加特巡特維頻次,開展地毯式隱患排查﹔廣泛應用紅外熱成像、局放檢測等先進技術,精准把脈設備運行狀態,實現隱患早發現、早處理﹔強化通道樹障清理力度,建立快速響應機制,有效抵御惡劣天氣對電網安全的沖擊。
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針對保障中老鐵路供電的12條輸電線路累計巡視裡程超3000公裡,成功消除各類隱患百余處,實現了電力供應的“零停運、零差錯”,確保了跨境列車的動力之源不間斷。
在西雙版納供電局輸電管理所“數字賦能”與“多方聯動”雙輪驅動的創新模式下,中老鐵路跨境運輸潛能得到充分釋放,客貨運量持續攀升至歷史新高點。
“我們將持續深化數字化智能化應用,拓展協同保障的深度與廣度,以最可靠的電力供應和最快速的應急響應,守護好這條友誼與發展之路,為中老經濟走廊的繁榮穩定注入強勁、持久的綠色能量。”西雙版納供電局輸電管理所負責人表示。(曾鳳林)
來源:西雙版納供電局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