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雲南頻道>>法治

雲南:司法護航 “雲茶”芬芳

李發興 楊帆
2025年07月06日09:47 | 來源:人民網-雲南頻道
小字號

扎根茶鄉的“鮑衛忠群眾工作法調解室”,通過“四杯茶”調解工作法,讓糾紛在茶香中消融﹔景邁山古茶林裡的生態環境保護法律服務點通過法律培訓、解答咨詢、邀請村干部參與案件調解、巡回法庭、法治進鄉村等形式,將司法力量前移,促進矛盾糾紛源頭預防、就地化解……

近年來,雲南法院在普洱市、西雙版納州、德宏州、臨滄市等主要茶葉產區,持續發力加強知識產權、生態環境、地理標志等司法保護,從古茶樹司法保護到高效調解茶企糾紛,以法治之力精心守護“雲茶”這株千年嘉禾,以司法智慧為茶產業注入蓬勃生機。

“托阿姆”調解室特邀調解員、德宏州中級人民法院法官楊雲梁(右二)-走訪德昂山寨群眾。李雪萍攝

“托阿姆”調解室特邀調解員、德宏州中級人民法院法官楊雲梁(右二)走訪德昂山寨群眾。李雪萍攝

以茶為媒探尋基層解紛新路徑

在茶葉種植面積和干毛茶產量居全國第一的雲南,茶葉產值已連續5年超千億元。

走進全國唯一的德昂族鄉——雲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芒市三台山鄉,蜚聲全省的“托阿姆”調解室就駐守在三台山鄉出冬瓜村的茶香裡。

托阿姆,德昂語意為“解紛”。茶是德昂族表達歉意、修復關系、達成共識的重要信物。2022年,德宏州中級人民法院、芒市人民法院借鑒當地以“德昂酸茶”為媒、圍爐對話的傳統“茶話會”調處習俗,會同州市兩級司法局共同創設了“托阿姆”調解室。

調解室設有2名專職調解員和3名特邀調解員。德宏州中級人民法院刑事審判第三庭庭長楊雲梁便是特邀調解員之一。

“‘托阿姆’調解室以‘法官+人民調解員’‘法官+鄉村干部’為調解主力軍,借茶調心、以理化解,將法律規訓嵌入地方文化,實現情、理、法的深度融合。”楊雲梁介紹,德昂族群眾講究“茶到意到”,比如矛盾糾紛的一方,如果覺得自己做得不對,就可以向對方送上一杯“道歉茶”,握手言和則來一杯“和睦茶”。

“托阿姆”調解室還積極推動制度機制建設,將傳統解紛智慧與本地多年實踐的“三三制”矛盾糾紛多元化解工作模式相銜接,通過在村小組、村委會、鄉鎮三級調解網絡中嵌入前置司法指導,讓“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鄉、矛盾不上交”真正落地。

在盛產冰島茶的臨滄市雙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縣勐庫鎮,勐庫人民法庭每天都在與茶農茶商打交道、辦理涉茶糾紛案件,是個地地道道的“茶鄉法庭”。

2024年6月,全省首個“鮑衛忠群眾工作法調解室”在此挂牌。法庭的特色調解品牌——“四杯茶”調解法依次借鑒了普洱茶的萎凋、殺青、揉捻與晒干定型工藝,從“消消氣”疏解情緒,為調解營造寬鬆環境,到法官厘清客觀事實,直指矛盾症結,再到結合案件特點邀請社會力量參與調解,情感共鳴促進立場調和,最終通過“司法確認+回訪機制”固化調解成果,“握手言和”修復當事人受損關系。

“做調解工作急不得,得讓群眾從心裡覺得暖。”在勐庫法庭庭長俸明薈看來,“四杯茶”調解法的精髓就來自“時代楷模”鮑衛忠做群眾工作“將心比心”。一杯消消氣,二杯說說事,三杯談談心,四杯握握手。面對茶農劉某與閔某的多年積怨,俸明薈以茶為媒,讓10萬元欠款伴著茶香落袋為安。

如今,司法的溫度在勐庫法庭已淬煉成更綿長的暖意:2023年以來,勐庫法庭運用“四杯茶”調解工作法調解案件260件,將邊疆的生態、民族優勢轉化為法院發展效能。

雙江縣人民法院法官到茶山實地勘驗現場。石桂瓊攝

雙江縣人民法院法官到茶山實地勘驗現場。石桂瓊攝

司法智慧構建“雲茶”產業全鏈條保護模式

臨滄市茶葉面積209.3萬畝,產量18萬噸。伴隨臨滄大葉種茶的聲名遠揚,近年來涉茶糾紛案件數量和辦理難度也在不斷增加,尤其是涉茶葉品牌地理標志、商標等知識產權侵權案件,與地方產業發展息息相關。

2023年春茶季,享有注冊商標專用權的臨滄某茶葉公司發現雙江勐庫冰島某茶坊未經授權,在線上、線下制造、銷售帶有案涉商標標識的多款茶葉。訴至法院后,臨滄市中級人民法院邀請市知識產權局專家共赴被告所在茶廠進行走訪調查,依職權從直播平台后台調取了被告用案涉商標銷售茶葉的相關數據,明確被告存在侵權行為,計算出侵權所得大致數額,積極向被告開展法律釋明工作。

考慮到原被告雙方在茶葉經銷上有過合作,有調解的基礎,調解結案能最有利於修復雙方關系,法官多次做工作,一邊向被告剖析利害,一邊解開原告的心結。最終,被告公開致歉,原告同意放棄懲罰性賠償,調解協議中的款項很快履行完畢。雙方迅速回歸忙碌的春茶季,茶葉銷售都回到了正軌。

近年來,普洱等知名茶葉產區法院依托行業部門聯動、借力信息科技,針對涉茶類經營合同、勞務農資、知識產權等加大類案辦理和指導力度,助力涉茶類經營主體快速解紛,為產業發展構建良好法治化營商環境。法院還著力推進行政、司法、村(社區)、協會等多方各司其職、合力共管,實現“監測預判-預警提醒-行政指導-源頭化解-司法維權-普法宣傳”的閉環模式覆蓋全產業鏈。

臨滄法院依托派出法庭,“一庭一品”對冰島老寨、昔歸等名品茶所在茶區對應做好涉茶糾紛集中管轄,全市17個人民法庭、320余個服務站(點)實現茶產區、重點茶鄉(村)全覆蓋。2024年,臨滄全市法院審結涉茶糾紛案件58件。

而普洱法院著力打造的“茶法綠網”環境資源審判品牌,已成為全省審判質效皆優的口碑品牌。“茶法綠網”以基層法院法庭為支撐,以自然保護區和當地黨委、政府為依托,以“一縣一特色”“一庭一特色”為路徑,通過協調聯動保護機制,13個多元共治工作站和法律服務點構建起“兩屏三廊多點”全覆蓋式生態司法保護體系。

瀾滄縣人民法院法官深入景邁山了解茶企在知識產權方面的需求。馬麗莉攝

瀾滄縣人民法院法官深入景邁山了解茶企在知識產權方面的需求。馬麗莉攝

發揮職能作用以法護茶厚植法治沃土

作為普洱茶的核心產區,西雙版納古茶山植茶歷史可追溯至東漢,現存古茶園面積超10萬畝,保存了完整的古茶樹群落和茶馬古道遺跡。

在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勐臘縣的易武古茶山有一塊聞名遐邇的涉茶案件“斷案碑”,是易武普洱茶文化博物館的鎮館之寶。館長刀易學介紹,清代道光年間,易武茶農因不堪土司收取的高額茶稅,聯合起來狀告到普洱府,當時的官員採納了茶農的意見並規定了稅收名目和范圍,茶農打贏官司后為了銘記這一歷史,決定立碑為記。

這塊記載著180多年前的“民告官”行政案件的“斷案碑”,不僅銘刻著茶鄉群眾對公平正義的期待,也見証著新時代人民法院司法為民、護航產業健康發展的實踐。

針對涉茶民事糾紛,法院快立快審快調快結小標的案件,最大限度降低訴訟對茶農、茶企生產經營的負面影響。智慧法院賦能審判,“雲上”開庭、電子送達解決異地維權難。在毗鄰茶葉種植、加工、交易地帶以及古茶樹群落設立生態環境巡回審判點或法律服務點,實現司法保護與茶葉產業生態需求的“地理銜接”。2023年以來,西雙版納法院一審涉茶民事案件438件,涉案標的1.2億元。

斗茶大會是當地茶產業盛會,也是普法良機。勐臘法院瞅准茶文化節、斗茶大會等時機,聚焦茶葉買賣合同、勞務用工等高頻糾紛,派出普法小分隊以典型案例解讀、現場法律咨詢等形式增強茶農法治意識,引導古茶樹經營權人實現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的平衡。

瀾滄縣人民法院法官深入景邁山開展巡回審判。馬麗莉攝

瀾滄縣人民法院法官深入景邁山開展巡回審判。馬麗莉攝

林茶共生書寫景邁山申遺成功的“后半篇文章”

2023年9月,普洱市瀾滄縣境內的“普洱景邁山古茶林文化景觀”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申遺過程中,景邁山申遺核心區曾出現過一起備受當地茶農關注的“祖宗古茶樹”爭奪糾紛。

原告手持9畝古茶園承包合同,被告卻主張茶園是他的祖產,多次搶摘這裡的古茶樹鮮葉。瀾滄縣人民法院法官敏銳抓住這個以案釋法的契機,實地勘查迅速查明案件事實,邀請當地村組干部、民族長者一起參加調解,被告終於認識到自己的行為違法,雙方現場達成賠償協議並很快執行到位。案件一錘定音,既維護了景邁山古茶林管理秩序,也讓世居此地的茶農明晰權屬的邊界,形成示范效應,從源頭上減少了潛在的訟爭。

作為全球首個茶主題世界文化遺產,景邁山歷經千年的保護與發展,創造出“山共林,林生茶,茶繞村”的和諧景觀。瀾滄法院充分發揮司法職能作用,守護景邁山的林茶共生,助力茶產業蓬勃發展。

景邁山古茶樹上,生長著一種被稱為“螃蟹腳”的寄生植物,它只能在無污染的生態環境中生存,當地人認為這是景邁山優質普洱茶的獨特標識,而且兼具藥用與品飲價值,所以當地有制作普洱茶時添加少量“螃蟹腳”的傳統。然而,一名省外消費者王某購買了含有“螃蟹腳”的普洱茶后,卻以一紙訴狀把生產企業告上了瀾滄法院。

消費者主張,在國家執行標准裡普洱茶不能添加非茶類物質。他認為“螃蟹腳”既不是藥品類也不是食品類,要求退還6000多元貨款並進行十倍損害賠償。

生產企業辯稱,對生長環境要求嚴苛的“螃蟹腳”,寄生在樹齡較高的古茶樹上,吸收古茶樹營養物質,並生物轉化產生出許多具有特殊功效的物質,恰是景邁山茶的特有優勢。

瀾滄法院對案件很慎重。分別委托國家衛健委以及普洱茶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一一出具相關檢驗報告。報告認定涉案茶葉中添加“螃蟹腳”不構成違反食品安全標准,並未損害消費者權益。最終,法院駁回了消費者王某的訴訟請求。

近年來,瀾滄法院梳理茶產業高發糾紛類型,形成了《古茶買賣合同糾紛審判指引》《古茶交易風險防范》。在惠民鎮景邁村和芒景村分別設立“景邁山古茶林生態環境保護法律服務點”,充分發揮2個服務點的前哨作用,通過法律培訓、解答咨詢、邀請村干部參與案件調解、巡回法庭、法治進鄉村等形式,將司法力量前移,促進矛盾糾紛源頭預防、就地化解。更多村民正成為景邁山古茶林文化景觀的守護者和傳承者。

如今,申遺成功的景邁山,已成為雲南普洱綠色經濟振翼高飛的重要引擎。2024年普洱法院審結涉茶關聯案件148件,組織開展知識產權進茶鄉、進企業、進庄園等系列活動,“送法入企”,為普洱老字號企業長遠發展提供精准法律服務,引導本地茶業依法維護地理標志、商標、專利等品牌商業價值,有力維護新興產業秩序,依法妥善審理涉及數據、平台企業等案件74件,保護普洱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創新健康發展。

夏日茶山郁郁蔥蔥,一株株茶樹蘊蓄著生長的力量。這裡林茶共生、人地和諧,茶法相融的司法保護畫卷正在祖國西南綿延的綠意裡徐徐鋪展開來。

(責編:徐前、祝鴻偉)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