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這個縣 如何將就業半徑縮短至“一公裡”

盛夏時節,雲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紅河縣一家食品公司的加工車間內,機器轟鳴,果香四溢。90余名工人在加工一線忙碌著,對芒果進行分揀、去皮、腌制……
在熱火朝天的生產背后,“巧工坊”就業服務中心正發揮著"就業紅娘"的關鍵作用。這個創新平台的精准對接下,當地群眾的就業半徑縮短至“一公裡”,企業與周邊鄉鎮的就業群眾實現“雙向奔赴”,為產業發展架起“致富橋”。
工人在車間分揀、加工芒果。紅河縣融媒體中心供圖
“保姆式”服務 “產銷一體”增收
“‘巧工坊’3天內就幫我們協調解決了2000平方米臨時堆放場地,並協助完成1500平方米腌制車間標准化改造。”說起這位“紅娘”,紅河味來食品有限公司負責人高凡贊不絕口,從用工保障到場地協調,“巧工坊”提供了“保姆式”服務,企業日均芒果收購量從50噸躍升至80噸,產能提升60%。
企業解決了“用工難”,附近村民也有了穩定收入,每天工錢在120元至240元之間。為拓寬增收渠道,“巧工坊”還創新“田間地頭就業”模式,外聘40余名村民組建芒果採收隊。採收隊成員塔院算了一筆賬:“每天收3至5噸芒果,月收入輕鬆過4000元,還能兼顧家裡農活。”
在銷售端,“巧工坊”構建“企業+代購點+農戶”的產銷網絡,發展村級代購員。目前,該模式已帶動周邊村庄80余戶果農銷售500余噸芒果,實現“產銷一體”增收。通過“巧工坊”搭建的橋梁,目前已帶動1050余名群眾實現“家門口”就業,增加群眾收入113.2萬余元。
手機上選崗 “家門口”學技能
“真沒想到,在手機上掃一掃,就在家對面的服裝廠找到了合適的崗位。”紅河縣迤薩鎮勐興社區居民李英欣喜地說。這得益於紅河縣創新推出的“巧工坊”就業信息二維碼,讓當地群眾在手機上“選崗”,在“家門口”就業。
勐興社區是個易地搬遷社區,年輕人多外出打工,留下的閑散人員就業成為難題。“巧工坊”就業信息發布二維碼匯集了企業的招工信息,通過線上實時動態發布,群眾隻需輕鬆掃碼,即能實時了解崗位動態、薪資待遇、工作要求、企業簡介等關鍵內容,極大節省了求職者的時間與成本,讓招工服務從“趕集式”向“智慧化”轉型。
目前,紅河縣“巧工坊”就業信息平台線上瀏覽量累計1500余人次,達成就業意向100余人,就業技能培訓500余人。
“社區就像一個大家庭,要把這個‘大家’管好,不僅要為群眾解決生活所需,還要從思想上轉變,‘巧工坊’就為群眾就業帶來更多機會和更好的條件。”勐興社區黨總支書記、居委會主任王選介紹。對此,“巧工坊” 積極開展就地培訓項目,由社區工作人員和老師“送課上門”。
紅河縣"巧工坊"創新打造"家門口"技能培訓體系,課程涵蓋服裝飾品編織、電子元件加工等多個實用領域。社區以來料加工為重點,邀請行業資深師傅駐點教學,讓群眾在真實的工作場景中邊學邊做,快速掌握實用技能。
勐興社區工作人員利用閑暇時間教當地居民制作珠串飾品。人民網 尹馨攝
“企業+車間+農戶”搭建利益聯結平台
“巧工坊”就業服務中心的創新實踐,是紅河縣深化“家門口的務工車間”助力推進產業富民的生動縮影。今年以來,紅河縣充分挖掘本地產業潛力,通過“招小商”引入企業,開發大量適合本地人的就業崗位。
服裝加工、果脯果干加工、肥料生產、芭蕉芋加工、辣木加工……7個“家門口的務工車間”建起來了,新增就地就近就業崗位540余個。當地還通過搭建“企業+車間+農戶”利益聯結平台,培育芒果、梯田紅米、民族刺繡等特色就業工坊,充分挖掘當地就業資源。
目前,紅河縣已建成“巧工坊”就業服務中心(站點)13個,來料加工訂單輻射92個村(社區),帶動就業920余人。
如今,這些散布在城鄉的務工車間,如同一個個能量站,讓群眾實現“早上送娃上學、中午回家做飯、傍晚田間勞作”的靈活就業,成為縣域經濟“工農互補、三產融合”的生動注腳。(尹馨、饒芯語、周鑫、趙龍雲)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