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雲南頻道>>社會

崔秀明研究員團隊著力破解三七連作障礙難題——

讓“三七回家”

2025年05月14日08:27 | 來源:雲南日報
小字號

  三七連作障礙一直是三七產業可持續發展“最大的煩惱”。對此,文山州採取政府引導、科研攻關、企業推廣的模式,引進成立專家院士工作站,依托昆明理工大學等科研平台,開展三七種植連作障礙技術研究分析,引導市場主體積極開展三七種植連作障礙技術攻關和試驗推廣。

  走進文山市壩心鄉雲南七丹藥業股份有限公司三七種植基地,一片片遮陽網覆蓋下,近500畝老地復種的連片三七綠意盎然。“平均鮮產量為每畝1318.23公斤,按照25%折干率計算,折合每畝單產329.56公斤。”經專家現場測產驗收,這片曾在幾年前才種植過三七的土地,已孕育出新的豐收希望。豐收的背后,是昆明理工大學崔秀明研究員團隊持續攻堅20余年的科研成果。

  “三七輪作年限從15至20年縮短到5年以內,這在前幾年是無法想象的,也無人敢相信!”望著豐產的三七,種植基地負責人楊朝東喜上眉梢。“三七綠色高效栽培技術”在文山三七產區累計推廣超4萬余畝,惠及數萬七農,實現了“三七回家”。

  三七被譽為“金不換”,其生長對土壤環境的要求極為苛刻,栽培過三七的土壤往往需要間隔20至30年才能再次種植。隨著三七大面積種植,文山州適宜種植三七的土地越來越少,三七一度面臨“無地可種”的危機。

  “中藥材講究道地性,文山是三七的原產地和道地產區,而連作障礙導致農戶只能不斷更換種植區,三七質量和標准化難以保障,嚴重影響三七產業的發展。”崔秀明感嘆道,“搞三七研究,連作障礙是繞不開的課題,讓‘三七回家’也是必須攻克的難題。”

  2003年,時任文山州三七研究所所長的崔秀明率先與國際團隊合作開展三七連作障礙研究,卻在2005年遭遇溴甲烷禁用令的沖擊。“就像剛找到鑰匙,門卻被封死了。”崔秀明回憶,面對國際技術路線的中斷,他帶領團隊開啟了自主創新之路。

  2006年,崔秀明剛從中國藥科大學博士畢業,不到一年的時間裡,他成功申請到了雲南省科技廳基礎研究項目《三七連作障礙的化感效應及化感物質的分離鑒定》,該項目的研究首次系統揭示了三七自毒物質作用機理。2009年他進入中國中醫科學院博士后工作站后,在黃璐琦院士指導下,從化感效應、土壤微生物影響、土壤營養平衡、病原菌累積等多個維度系統開展了三七連作障礙成因研究,構建了三七連作障礙理論體系。2016年崔秀明加入朱有勇院士牽頭的雲南省重大科技專項《克服三七連作障礙技術體系構建及應用》項目,進一步豐富和完善了三七連作障礙的成因理論。

  “連作障礙是個世界難題,既要綠色生態可持續,還要能夠適應地方條件,控制成本,讓七農想用、也用得起。”崔秀明說。

  2018年,在雲南省科技廳重大科技專項的支持下,崔秀明研究員團隊與華潤三九集團、雲南七丹藥業股份有限公司、文山三七研究院等有關單位合作,經過5年不懈努力,最終形成了包含“病原菌快檢—棉隆處理—微生物修復—綠色防控”等四大核心技術為主體的克服三七連作障礙完整技術體系。

  “只要撒熏蒸劑、翻地、覆膜就可實現自然熏蒸,殺死土壤中的病原菌。去年採用崔老師的三七綠色高效栽培技術種植就獲得了成功,今年又獲豐收。”在馬關縣八寨鎮,看著長勢良好的三七,種植戶蔡清洪笑容滿面,“去年和今年的收益都達到每畝7萬元,扣除成本每畝收益可以達到2萬元左右。”

  “技術的創新突破要走出實驗室,真正走進田野,切合實際生產需求,才能得到老百姓的認可、市場的認可。”在崔秀明看來,現代農業技術追求的是在保証質量的條件下提高產量,技術具備可推廣復制性,才能夠真正讓老百姓受益。“該技術採用國家綠色食品推薦使用的土壤處理技術,土壤處理產品已經在三七上登記使用,該技術綠色、環保、成本低、效益高。更為重要的是,採用該技術種植的三七不僅產量高,經過國檢雲南雲測質量檢驗公司等第三方檢測,三七產品的質量也得到了明顯提高,皂苷含量顯著高於藥典標准,農藥殘留及重金屬指標均低於國家標准。”國家中藥材產業技術體系昆明綜合試驗站站長、昆明理工大學教授楊野說。因此,該技術很快被老百姓接受,得以在生產中迅速推廣。

  如今,在文山三七農業種植專業合作社聯合社的技術服務門店,每周接待前來咨詢的七農超百人。在文山三七和中醫藥產業發展中心和文山三七和中藥協會共同舉辦的三七綠色高效栽培技術培訓班會場,原計劃60人的培訓班,實際參加培訓的七農及企業人員達200余人。這項技術已逐漸走出實驗室,在實踐中得到推廣。

  破解三七連作障礙只是起點,眼下崔秀明研究員團隊正將技術體系進一步拓展至重樓、黃精等瀕危藥材種植領域。一場以科技創新驅動傳統中藥產業轉型升級的變革,正在烏蒙山連綿的丘陵間悄然進行。(記者 王世涵 張文峰)

(責編:徐前、朱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