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雲南頻道>>要聞

鄉村振興奏響“和諧曲” 邊疆共“融”譜新篇

——“十四五”期間雲南水庫移民后期扶持工作紀實

尹馨
2025年05月12日14:37 | 來源:人民網-雲南頻道
小字號

乘政策東風,鄉村振興畫卷美﹔享“后扶”紅利,移民群眾共富裕。

“十四五”以來,雲南省聚焦產業項目發展、移民新村建設、就業創業培訓三大任務,全力助推大中型水庫移民群眾增收致富、庫區和移民安置區鄉村全面振興。

雲南省搬遷安置辦公室(以下簡稱“雲南省搬遷安置辦”)創新實踐后期扶持“123456”工作思路,積極下達后期扶持資金,加快后期扶持,完成移民勞動力技能和實用技術培訓13.92萬人次。

在中央水庫移民扶持基金績效評價中,雲南連續8年被財政部、水利部評為“優”等次。一個個由各族群眾互嵌互融的鄉村振興樣板,在雲嶺大地書寫著和諧共融的新篇章。

瀾滄縣石人梁子安置點。雲南省搬遷安置辦供圖

瀾滄縣石人梁子安置點。雲南省搬遷安置辦供圖

“安居”更“安心”

鄉間小道干淨整潔,彝族民居錯落有致,一棟棟黛瓦白牆的漁家庭院點綴在江邊……在普洱市瀾滄拉祜族自治縣糯扎渡鎮南現村三等新寨,說起移民搬遷后的新變化,村民們幸福感滿滿。

“十四五”以來,糯扎渡鎮全力實施水庫移民后期扶持項目,持續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扎實推進人居環境整治,全面提升基層治理水平,全組93戶389名移民基本實現了“搬得出、穩得住、能發展、可致富”的目標。餐飲、住宿、垂釣、游船……新興的旅游服務形式不斷涌現,進一步推動了三等新寨“移、漁、彝”特色品牌的打造。

安居是樂業之基,是共同富裕之要。圍繞雲南鄉村振興二十字方針,雲南省搬遷安置辦在全國首創“主導產業突出、住房安全宜居、基礎設施完善、公共服務配套、人居環境優美、自治管理到位”的6項建設目標32項具體建設內容,打造雲南省“美麗家園·移民新村”品牌。后續項目落地見效,一大批“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移民美麗家園,如雨后春筍般出現。

【2】白鶴灘安置點。雲南省搬遷安置辦供圖

白鶴灘水電站移民安置點。雲南省搬遷安置辦供圖

昭通市巧家縣蒙姑鎮文筆社區是2021年3月依托金沙江白鶴灘水電站移民搬遷安置組建的新社區。乘著蒙姑鎮試點建設“智慧社區”的東風,社區構建起“15分鐘生活服務圈”,實現“一網防范、重點管控、在線監管”智慧化服務。文筆社區黨委書記皮明飛介紹,社區以“黨建+”工作模式,持續優化基層網格管理。社區居民紛紛點贊:“社區真‘智慧’,生活真放心。”

“十四五”以來,雲南省搬遷安置辦組織開展省級示范項目236個,先后實施“美麗家園·移民新村”項目831個,建成曲靖市麒麟區小碌碑村、楚雄彝族自治州大姚縣紫丘村、玉溪市元江縣曼來村等一批各具特色、具有較大影響力的文明村。83個移民村被評為省級美麗村庄,9個獲得“國家級文明村”稱號,庫區和移民安置區逐漸成為當地實施鄉村振興的排頭兵。

【1】普洱市景谷縣益智集鎮整體遷建新貌。雲南省搬遷安置辦供圖

普洱市景谷縣益智集鎮整體遷建新貌。雲南省搬遷安置辦供圖

“宜業”也“樂業”

“去年大概榨了300斤油,一半留著吃,一半拿去賣。”談起村裡發展的新產業,普洱市西盟縣永不落村二組村民三木拉臉上露出幸福的笑容。

油菜種植是永不落村的傳統產業,得益於永不落水庫移民后期扶持項目的實施,村裡有了新的榨油設備和加工作坊,村民對發展油菜種植產業的信心更足了。

“雲南立足縣域經濟社會發展中長期規劃,結合地方產業發展需求和資源特色,以增加移民收入為出發點和落腳點,高站位謀劃產業項目,發揮好庫區資源優勢,促進產業轉型升級。”雲南省搬遷安置辦相關負責人說。

“十四五”以來,全省累計支持建設產業項目875個,引進農業生產龍頭企業,採取“企業+基地+移民”“企業+合作社+移民”等模式,發展股份制經濟,使資金變資產、資產變股金、移民變股東,形成資源共有、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發展格局。先后建成以麗江市永勝縣軟籽石榴、大理州賓川縣葡萄、昭通市永善縣五星枇杷、楚雄州永仁縣芒果、文山州文山市馬塘鎮花庄桃子等為代表的一批重大產業集群項目,牽引帶動周邊群眾共同發展致富。

永仁縣哲林芒果基地。雲南省搬遷安置辦供圖

永仁縣哲林芒果基地。雲南省搬遷安置辦供圖

在楚雄州永仁縣,“新平台+新主體”的“兩新”移民后期扶持模式持續發力,建成永仁興移農業專業合作社,形成的“4+3+2+1”收益分配機制,助推移民群眾持續增收。

產業興旺是實現共同富裕的源頭活水。據統計,全省移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十三五”末的12352元增長到2024年的17325元。各族移民群眾踏上致富路,圓了“樂業夢”。

文山花庄桃園。雲南省搬遷安置辦供圖

文山花庄桃園。雲南省搬遷安置辦供圖

產業興村民富

一通電話,十多名專業搬遷人員迅速集結,開展服務……近年來,在普洱市景谷縣碧安鄉興裕村黨總支的積極推動下,通過“先授技后薦崗”的方式,興裕村庫區移民從零散務工發展成為一支專業團隊,解決了自身的就業難題。如今,搬遷隊規模已達30人左右,平均每人每天收入不低於150元。

小小搬遷隊,成為雲南以技能培訓強化“造血”功能的一個縮影。“十四五”以來,雲南實施移民勞動力培訓項目225個,完成各類培訓13.92萬人次。

雲南緊盯后期扶持政策高效落實,提升水庫移民扶持基金績效管理水平,探索打通職業技能全程培育通道,推動后期扶持由“輸血式”向“造血型”轉變,助推庫區和移民安置區鄉村全面振興。

一方面,以資金績效保障后扶工作質效。雲南省搬遷安置辦充分發揮預算績效和結果導向作用,樹立“獎優罰劣”的鮮明導向,以強化監管保障項目資金安全。截至目前,雲南省核定后期扶持人口84.4萬人。惠民惠農財政補貼資金“一卡通”直補資金發放機制不斷完善,連續三年在一季度前一次性發放移民直補資金,相關工作走在全國前列。

另一方面,以信息技術優化政府服務。雲南省搬遷安置數字化管理“一網三平台”功能持續優化提升,開發逐年補償資金管理發放系統。對移民資金和項目實行“實時、穿透、可追溯”監管,探索出了水利水電移民數字化管理“雲南模式”。

移民通過創業培訓有了新工作。雲南省搬遷安置辦供圖

如今,一個個移民新村紛紛“逆襲”,成為了“明星村”“網紅村”﹔一項項特色產業蓬勃發展,水庫移民成長為致富帶頭人……高質量的水庫移民后期扶持工作,打造民族地區互嵌互融新樣板,推動共同富裕再上新台階。

江河奔涌,見証山鄉巨變﹔群山回響,激蕩振興強音。從移民村到振興樣板,當特色產業的紅利在山坳間綻放,當技能致富的星火在村寨裡點燃,一幅各民族共同繁榮發展、共享幸福生活的壯美圖景正在雲嶺大地徐徐鋪展。

(責編:木勝玉、朱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