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山繡娘創新闖市場

“以前隻買賣繡片、做衣服,哪想到現在能做成集研發、生產、銷售、培訓、非遺體驗等於一體的現代文創產業。”文山市博雅民族用品有限責任公司負責人杜堅感嘆道。
1997年,服裝設計專業畢業的杜堅敏銳捕捉到文山州內豐富的民族刺繡資源,而刺繡傳承人的流失和市場需求的變化讓杜堅倍感焦慮。“我們有壯族、苗族、彝族、瑤族等豐富的民族刺繡文化,但許多村寨的繡娘守著刺繡技藝卻賺不到錢,會刺繡的年輕人也越來越少,單一的民族服飾產品難以走向更廣闊的市場。”如何傳承並讓民族刺繡煥發新的光彩,杜堅一直在思考和探索。“隻有守正創新,讓傳統文化重新契合時代脈搏,與生活同生共長,傳統才會煥發活力。”杜堅說。
杜堅開始從各村寨收來繡娘們的刺繡產品,研究地域民族文化特色、民族色彩搭配、圖騰文化內涵,在保留文化底蘊的基礎上,根據市場需求研發定制融合現代審美和生活的刺繡文創產品。她們先后開發出刺繡茶席套裝、刺繡抱枕、刺繡包包、刺繡披肩、刺繡衣服、刺繡飾品等60多個系列200余種文創產品,既精美又貼近生活的時尚刺繡產品帶來無數訂單。
“訂單多了,繡娘們有了穩定收入,新的問題又出現了。”杜堅回憶,當時有一批外地訂單,分配到各個繡娘手裡,收回的貨品卻讓她哭笑不得:繡娘來自不同民族,刺繡技法各有差別,對圖案和色彩的理解更是因人而異,線條有的平滑有的粗糙,顏色各異,只能重新趕制。“必須對繡娘進行系統培訓,實現標准化生產。”此后,杜堅帶領團隊深入各村寨與繡娘溝通交流,收集適合開發產品的繡片,組織開展刺繡技能培訓,累計培訓繡娘2000余名,為當地刺繡市場培養了一批擁有一定設計創作能力、滿足市場需求的高質量繡娘。
為進一步開拓市場,在當地政府扶持下,杜堅組團奔赴全國各地參展,憑借精美的做工、獨特的設計,銷路日益暢通。
穩定的訂單也讓繡娘們精湛的手藝有了施展之處。“企業派訂單,計件算工資,足不出戶就能賺錢,一個月光靠刺繡就有2000多元的收入。”如今,壯族繡娘周林芳已成了工坊的固定工,收入也節節升高。現在,杜堅已經帶動全州300余名繡娘居家就業,每名繡娘年均增收3000余元,工坊年產值從最初的幾十萬元增長到現在的600余萬元,產品不僅暢銷國內,更遠銷美國、法國、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國家和地區。(記者 王世涵)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