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成東:把“好”做到極致,才是工匠

艾薩爐內熊熊燃燒,釋放著滾滾熱浪。徐成東身著厚重的阻燃服,手持精密的測溫儀,穩健地沿著設備巡檢的通道步步前行,豆大的汗珠悄然滑落,而他那專注而執著的眼神,仿佛能穿透一切熾熱與喧囂。
中國銅業雲南馳宏資源綜合利用有限公司的熔煉車間,是徐成東為之奮戰的“戰場”,三十年間他辛勤耕耘,先后獲評“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國勞動模范”“中國質量工匠”“全國技術能手”“雲嶺首席技師”等榮譽,並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2024年,徐成東被中華全國總工會列為大國工匠培育對象。
在車間工作的徐成東。
熱愛為炬 淬煉初心
“我從小就對冶煉很感興趣。”1995年,徐成東如願以償地成為了一名冶煉工人。
初出茅廬,徐成東被分到了全廠最輕鬆的機修車間水泵運轉班,於是他主動要求調去最艱苦的燒結車間。“雖然這個崗位勞動強度大,環境艱苦,每天身上都是黑的,但是在那裡可以看到金屬鉛是怎麼煉成的。”
2005年,為適應新型、現代的生產需要,新廠引進了艾薩爐工藝。經過四輪嚴苛的選拔考試,徐成東脫穎而出,成為一名艾薩爐主控手。
面對引進的設備和英文材料,徐成東迎難而上,“他每天提前到崗,白天研究設備,晚上背英語單詞。”徐成東的同事說,三個月他就能流暢進行設備操作了。
艾薩爐冶煉技術在鉛冶煉史上是首次應用,試運行過程中接連出現很多問題,當時都“無經驗可循”。一個夏夜,艾薩爐主控室警報聲大作,熔池出現大面積凍結的情況,連外國專家都束手無策。經過深思熟慮,徐成東向領導請示:“讓我來試試吧!”
他大膽提出設想並嘗試運行,最終用90分鐘解決了難題。這台艾薩爐成功產出粗鉛,攻克了“艾薩爐熔池凍結”這一重大技術難題的徐成東也同時開創了艾薩煉鉛爐的先河。外國專家不禁豎起大拇指,稱贊他為“神奇的中國工人”。
“工匠不是天成、不能偶得,比別人多一份專注、多一些付出、多一些堅持,把‘好’做到極致,才是工匠。”徐成東說。
徐成東不斷摸索總結艾薩爐煉鉛工藝的核心技術,持續改進創新冶煉工藝。
革新突破 步履不停
“我們不能滿足於現狀,得不斷創新,要敢於觸碰技術天花板,善於攻克‘卡脖子’關鍵核心技術,勇闖技術創新無人區。”邁出了艾薩爐“從銅到鉛”的第一步,徐成東又不斷摸索總結艾薩爐煉鉛工藝的核心技術,持續改進創新冶煉工藝。
艾薩爐噴槍使用壽命短,徐成東便改進噴槍,將噴槍的使用壽命由48小時提高到了240小時﹔針對生產成本高的問題,徐成東創新提出將艾薩爐富氧空氣氧氣濃度由32%提高至55%,調整原料結構,提高冶煉能力讓粗鉛冶煉系統扭虧增效。徐成東和團隊還創造了年產量8.5萬噸、艾薩爐978天爐齡的世界紀錄,持續的技術突破也讓徐成東成為國際艾薩爐冶煉技術的領跑者。
在艾薩爐冶煉領域取得巨大成就,並沒有讓徐成東停下探索與創新的腳步。
他帶領團隊與合作伙伴共同研發了第一代和第二代側吹還原爐,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如今已成為熔煉行業主流設備。
在不斷創新鑽研的征途上,徐成東也不忘冶煉人才的培養。
傳承為橋 匠心永續
2011年,“徐成東勞模創新工作室”成立,他又多了一項任務——培養冶煉人才。
在狹窄而悶熱的空間裡,徐成東耐心地“手把手”教徒弟們如何敏銳地辨別設備異常的振動,詳細地講解故障排查的關鍵要點。遇到技術難題,他在黑板上畫滿密密麻麻的示意圖,用最通俗的語言剖析復雜的工藝原理。他通過傳幫帶的方式,將自己多年來積累的經驗和技藝毫無保留傳授給年輕一代。
徐成東帶出的徒弟張龍,現在已經是馳宏會冶鉛精礦氧化還原熔煉生產負責人﹔徒弟梁立新、喬小龍從一個初出茅廬的大學生,到現在談起艾薩爐熔煉工藝如數家珍……如今,他的徒弟遍及內蒙古呼倫貝爾、雲南曲靖等地,已成為各條生產線的技術能手和骨干力量。
榮譽面前不“迷航”,徐成東依然鉚足了勁在新的起點上圓著自己的“冶煉夢”。現在,他和團隊的目標是配合廠家,設計制造出更經濟、更環保、更智能,具有中國知識產權的鉛冶煉氧化還原一體爐。“我們中國人在冶煉領域同樣具備領先的能力和智慧,通過自主創新,也可以不斷推動技術的進步和發展。”徐成東說。(李明、高丙芸 文/圖)
來源:雲南省總工會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