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雲南頻道

雲南昭通:群山之上的文脈與新生

2025年04月24日11:47 |
小字號

磅礡的烏蒙山連綿起伏,古老的金沙江奔騰不息,滋養出一座充滿傳奇色彩的城市——昭通。這片土地不僅擁有雄奇壯麗的自然風光,更孕育了底蘊深厚、獨具魅力的文學。昭通文學,猶如一顆璀璨的明珠,在歲月的長河中熠熠生輝,講述著這片土地上的故事,承載著人們的情感與夢想。

多元沃土孕育文學基因

在昭通市檔案館,泛黃的《荒原》文學社手稿記錄著一個熾熱年代。1983年冬,六名年輕教師在透風的教室裡創辦油印刊物,用鋼筆與蠟紙對抗物質匱乏。

清晨的昭通古城,青石板路上還留著夜雨的濕潤。轅門口廣場旁的老茶館裡,幾位文學愛好者正熱烈討論著最新一期《昭通文學》刊發的作品。這樣的場景,在昭通的大街小巷並不鮮見。

……

昭通的文學基因,深植於千年文化交融的沃土。作為南方絲綢之路的要沖,中原、荊楚、巴蜀文化在此碰撞,孕育出獨特的地域氣質。

1950年到1978年,昭通文學創作處於相對沉寂的“散兵游勇”狀態,能夠在省級以上報刊發表文學作品的僅有寥寥十幾人。但即便在這樣艱難的環境下,文學的火種依然頑強地燃燒著。這些作家們克服種種困難,潛心創作,他們的作品雖然數量不多,卻飽含著對生活的熱愛和對文學的執著,為后來昭通文學的崛起保存了希望的火種。

20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的春風喚醒了這片土地的文學熱情——上百種文學報刊涌現,私人書店遍布昭通街巷,從事文學創作者眾多。1999年,雲南省作協簽約的8位昭通籍作家佔全省三分之一以上,“昭通作家群”正式崛起,成為中國作協認定的四大創作群體中唯一以地級市命名的“文學品牌”。

據作家夏天敏回憶,80年代的昭通街頭,文學青年們擠在狹小的書店裡傳閱《人民文學》和《收獲》,“那時我們像飢餓的人扑向面包,寫詩、寫小說,仿佛文字能穿透大山的屏障”。正是這種狂熱,讓他的中篇小說《好大一對羊》最終斬獲魯迅文學獎,將烏蒙山區的苦難與堅韌推向全國文壇。

此后的歲月裡,昭通作家群與昭通文學現象如雨后春筍般破土而出。老中青三代作家們深受時代精神的鼓舞,紛紛拿起筆,用文字記錄改革開放帶來的社會變革,描繪昭通人民的生活變遷。他們的作品在《人民文學》《詩刊》《當代》《十月》《中國作家》等重要文學期刊上頻頻亮相,一些優秀作品還被各大選刊轉載,在全國范圍內引起了廣泛關注。

2020年,全國“文學之鄉”的稱號花落昭通,標志著其文學地位獲得國家級認可。魯迅文學獎、駿馬獎、茅盾新人獎、秋白報告文學獎等數十項國家級獎項陸續被昭通作家收入囊中,夏天敏的《好大一對羊》、雷平陽的《雲南記》、潘靈的長篇小說《泥太陽》、呂翼的《馬嘶》、沈洋的《白鶴灘上白鶴起》等作品更成為地域敘事的經典。與此同時,昭通文學創作的隊伍也在隨著時代的發展而不斷壯大。從最初的十幾人發展到現在的中國作家協會會員41人,雲南省作家協會會員139人,昭通市作家協會會員296人。一大批昭通作家創作激情不減,文學精品創作繼續保持良好勢頭。

輝煌與危機並存的“十字路口”

長期以來,“昭通作家群”和“昭通文學現象”是雲南文學的重要支柱,2020年被授予全國“文學之鄉”美譽,更是成為中國文學版圖上亮麗的一筆。

昭通作家扎根大地、關注蒼生,在底層敘事中抒寫社會變遷,在靈魂慰藉中透視善良溫暖。總體看來,昭通文學發展呈現四個方面的特點。一是人才輩出。“昭通作家群”生生不息,一個地級市日常有上千人堅持業余文學創作實屬罕見,從“40后”到“00后”各年齡段均有作家代表接力傳承尤為可貴。二是成果豐碩。昭通文學創作捷報頻傳,一批根植昭通、書寫時代的精品力作頻頻斬獲魯迅文學獎、駿馬獎、茅盾新人獎、秋白中短篇報告文學獎等重要獎項,在全國文學領域形成獨特聲浪。三是百花齊放。昭通文學與時俱進、門類齊全,詩歌、散文、小說、戲劇、報告文學等各種體裁均有領軍人物,夏天敏的小說、雷平陽的詩歌、淡墨的散文、蔣仲文的戲劇、沈洋的報告文學、意千重的網絡文學等在全省乃至全國都有極大影響力。四是潛力巨大。在昭通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和宣傳文化部門的共同努力下,閱讀、寫作、評論、鑒賞成為昭通潮流風尚,文學創作氛圍更加濃厚,人才培養機制更加健全,文藝交流活動不斷豐富,文學作品轉化渠道更加多元……

然而,不容忽視的是,昭通文學在發展過程中也面臨一些挑戰和問題。有人指出,文學創作存在后繼乏力的現象,“昭通作家群”以“50后”“60后”為主,“70后”“80后”的出場稍顯單薄,“90后”作者的創作沖擊力不大,昭通作家面臨新老交替的陣痛。還有人指出,昭通作者的創作存在視野狹窄、路徑單一的特點,對地域印象的認識不夠,文學創作中沒有把昭通氣質充分展現出來。文學與時代發展的融合深度不夠,對昭通鄉村振興、生態保護、民族團結等重大主題的文學表達仍顯薄弱。這些問題,需要昭通作家在守正創新中逐一破解。此外,隨著新媒體和人工智能的發展,傳統文學形式也受到了一定的沖擊,致使昭通文學創作處於自發自為狀態,難以適應新時代文學創作的新形勢、新要求。

破局之路與群山回響

面對挑戰,如何破局?昭通文學界沒有止步不前,而是迎難而上,以開放的姿態探索突圍路徑——

搭建平台,多渠道促進作家成長。2022年首批挂牌成立了5個市級文藝創作孵化基地,2023年建成了昭通文學藝術家創作中心、銅鑼壩文化創意基地2個省級“藝術家第二居所”,市委、市政府給予了政策性的、資金上的支持和保障,使之成為集聚文藝培訓、採風創作、學術交流、文創研發、展示展演等為一體的新型文藝工作平台,促進了文化創意人才培養、文藝作品孵化、文藝成果轉化,推動文藝精品創作。加強和省級以上重點刊物的合作,與《人民文學》等全國重點期刊及出版社形成戰略合作,採取培訓、講座、結對等方式,加強昭通作家創作指導和作品推介力度。實施走出去戰略,組織文聯、文藝家協會隊伍赴省內外進行行業考察學習,拓寬視野,拓展思路。出台簽約作家和挂職體驗生活制度,為他們提供時間、地點等條件進行創作。支持和鼓勵昭通作家作品影視改編,擴大昭通作家作品影響力。目前,程雲峰(意千重)長篇小說《國色芳華》由華策影視改編為同名電視劇,在湖南衛視、芒果TV播出。沈力中篇小說《白桔》改編的同名電影舉行了全國首映式,即將公映。劉平勇長篇小說《風雲激蕩》由昭通廣播電視台改編成革命歷史題材廣播劇……

開展青少年培養的“造血計劃”。連續11年舉辦“野草文學獎”,吸引全球近2000所高校學生參賽,成為青年作家的搖籃。通過“名家結對”計劃,魯迅文學院導師與新人“一對一”孵化作品。2024年12月,在昭陽區第二中學成立了昭陽區小作家首批創作基地,目前已有八所學校成為小作家創作基地。作家向同學們講解文學創作的方法技巧和感悟體會,鼓勵廣大青少年和小作者多讀書、勤寫作,愛文學、愛家鄉,傳遞正能量。昭通文學生生不息,后繼有人。

科技賦能,文學與虛擬現實的交響。“喜馬拉雅”平台上,昭通作家的鄉土小說被轉化為有聲書,點擊量超50萬次﹔作家呂翼嘗試將《馬嘶》改編為VR劇本,讓讀者“穿越”到茶馬古道。中南大學教授晏杰雄評價:“當文學遇上科技,烏蒙山的故事有了更遼闊的疆域。”

開闊視野,交通改善后的創作突圍。隨著渝昆高鐵開通,昭通從“邊陲”變為樞紐。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副總編胡曉舟建議:“昭通作家的眼光應隨鐵軌延伸——既深耕鄉土,又眺望世界。”青年詩人王單單在新作中寫道:“高速公路切開群山,我們的筆尖也要刺破地域的繭房。”

篳路藍縷,以啟山林。經歷了無數風雨洗禮的昭通文學,承載著昭通人民的情感與記憶,記錄著這片土地的歷史與變遷。當下,文學事業正處於大有可為的發展機遇期。黨的二十大強調“推進文化自信自強”,省委提出打造“文化強省”目標,吹響了新時代文藝事業繁榮發展的前進號角。這一切,為昭通文學繁榮提供了歷史性契機和頂層支撐。隻有主動融入時代浪潮和大局,以敏銳的視角捕捉時代脈搏,在堅守文學本質中尋求跨界突破,講好昭通故事,才是昭通文學得以新生和傳承的根本。

從五尺道上的馬幫鈴響,到白鶴灘水電站的機器轟鳴﹔從油墨印刷的民間小報,到虛擬現實的沉浸敘事,昭通文學始終在變與不變中尋找平衡,新一代作家正在用混合著泥土與代碼的文字,繼續講述著永不完結的傳奇。他們書寫的不只是烏蒙山,更是每個普通人在時代浪潮中的掙扎與尊嚴。

我們相信,當“苦難敘事”轉向“多元共情”,當“地域符號”升級為“時代鏡像”,昭通這片土地的文學火種,必將在群山的回響中,照亮更遼闊的天地。

來源:“微昭通”官方微信公眾號

(責編:徐前、木勝玉)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