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機協同時代 怎樣的媒體人不被淘汰

人機協同時代,媒體人的哪些職業價值不可替代?生成式人工智能大模型DeepSeek給出的答案是:“AI擅長規模化生產與數據處理,但人類的創造力、共情力、倫理判斷和批判性思維始終是媒體行業的基石。”
技術迭代如海嘯般席卷而來,算法的觸須已滲透進內容生產的毛細血管。有人困在數據的迷宮裡失語,有人站在智能的鏡像前恍惚,但指引文明航向的羅盤永遠屬於破浪者。唯有駕馭技術而非臣服於代碼,以可視化人機協同重塑全媒體精兵,才能讓技術變革穩穩地托起文明傳承的方舟﹔唯有在比特洪流與萬家燈火間構筑橋梁,加強全媒融媒智媒矩陣建設,才能在“網生代”青年中擴大主流價值、主流輿論、主流文化的影響力。
做真相的守護者。生成式人工智能在便利內容創作的同時,也降低了造謠、傳謠的成本,“AI幻覺”還給信息環境帶來新的隱憂。今年年初,西藏定日縣發生6.8級地震,一張“小男孩被壓在廢墟下”的圖片引發病毒式傳播,轉發者卻未意識到這是一張AI生成的虛假影像。當“AI幻覺”誤導公眾認知,唯有媒體人用腳丈量大地,用筆記錄民情,才能驅散數據迷霧,構筑守護真相的防波堤。
做人性的連接者。北京申奧成功時鏡頭裡迸發的淚光,定格了一個民族挺立世界之林的瞬間﹔汶川大地震廢墟中父親背負亡子“回家”的背影,鐫刻著超越生死的人性光輝﹔火神山、雷神山醫院拔地而起的延時攝影,凝聚著14億人心跳同頻的抗疫史詩……這些對人性細微處的捕捉,是機器難以感知的溫柔。當算法量化了世界,能夠丈量心靈溫度的依然是人類自己。
做創新的協同者。這不是人機對決的擂台,而是智慧共生的實驗室。在敦煌研究院的修復工坊,算法復原著斑駁壁畫的原始色譜,文物專家從中提煉文明傳承的密碼﹔當機器人完成高難度動作時,工程師已在構思如何讓它們代替礦工深入地下千米的死亡禁區——AI能創造完美的和弦,但人類應始終是把握旋律基調的指揮家。
15世紀,古登堡印刷術的發明與推廣,實現了文字在歐洲的高效傳播,並催生了現代新聞業。這次科技與文化的碰撞,至今仍深刻影響著人類文明的進程。在隨后漫長的歷史時期,從達蓋爾等人發明攝影術,到電視機走進千家萬戶,再到互聯網連接“地球村”的角角落落,每一次人類媒介形態的延伸,都在不斷完善著人類文明的“算法”。
當生成式人工智能掀起新的認知海嘯,正如有學者所言,AI不是工具的革命,而是科學革命的工具。透過大語言模型的工具效能,更要看到人類智能邊界的指數級拓展。
今天,AI淘汰的從來不是真正的媒體人,而是那些將新聞報道降格的“信息搬運工”。看似精致的生成文本,無法復刻記者鞋底沾著的泥土重量、筆尖凝聚的民生溫度。為了解洪災情況徒步進入受困村庄、為調研數百家青春小店奔赴祖國每一個邊疆省份、為了讓“百姓盼的”同“黨和政府干的”契合……媒體人堅持“在場”,用報道打通“廟堂”與“江湖”,這是機器無法逾越的職業護城河。
蜜蜂被譽為昆虫界的“天才建筑師”,無數個六邊形巢室,構成了獨特的蜂巢結構。科學家証實,六邊形不僅可以有效地節省材料,還可以高效地利用空間。從“人工主導、內容生成”到“人機協同、智慧生態”,從可視化重塑全媒體精兵到可視化人機協同重塑全媒體精兵,從可視化“融媒雲廚”到可視化人機協同“融媒雲廚”,近期,中國青年報社開啟推動新一輪系統性大變革。我們以六邊形的多維能力,為做大做強青年領域新型主流媒體闖新路:既善用算法解析社會脈動,更堅守引領青年的使命﹔既搭建雲端智能平台,更構筑直抵人心的通道。
真正的媒體價值,在算法算不盡的細節裡,在代碼編不出的人性微光中。以智能工具為傳播賦能,以新聞理想為技術鑄魂,左手握著連接數據海洋的終端,右手攥著浸潤人間煙火的筆記,鑄造“人機共生”的新的裡程碑,正是我們這代媒體人的使命。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