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省各族干部群眾上下一心謀發展踔厲奮發啟新程——
奮力推進高質量跨越式發展

“八出省五出境”鐵路網不斷延伸。 本報記者 黃興能 攝
春風化雨,山河明麗。GDP在2023年邁上3萬億元台階、中老鐵路從“通”到“旺”、過去3年全省農民收入年均增長7.1%,遠高於經濟增速……新時代新征程上,雲南各族干部群眾團結一心,奮楫前行。
“闖出一條跨越式發展的路子來”,這是習近平總書記為雲南指出的奮進方向,也是雲南與全國同步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必由之路。
黨的十八大以來,兩次考察雲南、四次給雲南各族干部群眾回信、給第六屆南博會和雲南大學建校100周年致賀信。習近平總書記的深切關懷,為雲南發展擘畫了美好藍圖、注入了強大動力,給予全省干部群眾巨大鼓舞和奮斗指引。
牢記殷殷囑托,雲南將高質量發展與跨越式發展相統一,一體謀劃、一體推進,堅持發展第一要務不動搖,謀劃實施“3815”戰略發展目標,3年上台階、8年大發展、15年大跨越。從魯甸龍頭山到洱海古生村,從邊地騰沖司莫拉到怒江峽谷深處獨龍江……雲南各族干部群眾牢記囑托、感恩奮進,上下一心謀發展、踔厲奮發啟新程,高質量跨越式發展的“形”立起來、“勢”強起來,為譜寫好中國式現代化雲南篇章夯實強勁支撐。
向綠向新 推動經濟轉型升級
創新,匯聚雲嶺澎湃動能。
傳統產業加快“煥新”,推動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新興產業聚鏈成群、集群成勢﹔未來產業搶先“落子布局”,打造高質量發展新引擎……
2023年和2024年,雲南連續兩年舉辦中國產業轉移發展對接活動,這是立足資源稟賦,突出特色優勢,致力重構產業“肌理”的重要舉措。
產業層次偏低、產業鏈條短、產品處於價值鏈低端,發展不平衡不充分,一直是雲南經濟發展道路上的短板。
聚焦“3815”戰略發展目標,圍繞持續壯大資源經濟、園區經濟、口岸經濟,省委、省政府科學謀劃、高位推動,出台《雲南省產業強省三年行動(2022—2024年)》,提出發展高原特色現代農業、綠色鋁、光伏、先進制造業、綠色能源、煙草、新材料、生物醫藥、數字經濟、文旅康養、現代物流、出口導向型產業12個重點產業,並形成以產業強省三年行動為統領的產業強省建設“1+7+5”政策體系,開啟一場前所未有的產業變革。
光伏產品全生命周期碳足跡較全國平均低40%,為“雙碳”背景下產品出海打下“綠色通行証”基礎。雲南持續加大綠色能源開發,全力打造綠色能源強省,綠電交易規模持續放大,2024年全省綠電交易電量累計16億千瓦時,是2023年的120余倍,累計核發綠証7.4億張。
與此同時,加強高位統籌,搶抓綠色低碳發展機遇,大抓招商引資推動成鏈集群發展,全面構建高端化、集約化、綠色化、國際化的先進制造業產業鏈體系,走出一條具有雲南特色的“綠電+先進制造業”發展路徑。
在昆明,杉杉項目從洽談到落地僅3個月,雲南裕能從開工到竣工投產僅用110天﹔如今,雲南杉杉是全球單體規模最大的鋰電池負極材料一體化項目,雲南裕能成為國內單體出貨量最大的磷酸鐵鋰正極材料生產基地……截至目前,昆明市新能源電池產業簽約項目19個,全部項目協議總投資1026.41億元,已有7個項目建成投產。
綠能優勢不斷放大,以綠色鋁、硅光伏、新能源電池為代表的雲南工業“新三樣”增勢強勁。2024年,“新三樣”3個產業合計對規上工業增速貢獻率達20.8%,成為全省經濟新舊動能轉換、發展質效提升的硬核支撐。
立足生物多樣性資源豐富優勢,發展壯大高原特色農業,變特產為富民增收金招牌。雲南茶葉、鮮切花、中藥材、核桃、咖啡、堅果、煙草、橡膠等種植面積和產量以及肉牛存欄數量穩居全國第一位,鮮切花產量世界人均2枝以上,堅果和咖啡產量分別佔全國的79%和98%。2024年,“1+10+3”重點產業全產業鏈產值突破2.7萬億元,農產品出口規模居西部省區第一位。
鄉村旅居如火如荼、藝術家“第二居所”漸成規模……雲南持續推進旅游行業提質升級,積極拓展旅游新線路新場景,培育文旅新業態、消費新增長點,旅游金字招牌持續擦亮。2024年,“有一種叫雲南的生活”叫響全國,實現旅游總花費1.14萬億元,接待入境過夜游客增長168%,旅居人數達389.75萬、“旅居雲南”成為新時尚。
以環境之優謀發展之進,雲南不斷提升營商環境軟實力。就在不久前召開的全省優化營商環境加快開放招商大會上,雲南省發布政商交往“正面、負面、倡導”3張清單,宣布再抓10件惠企實事,打造“廳局長坐診接訴”升級版,大抓營商環境、大抓招商引資的信號繼續強烈釋放。
發揮優勢 以大開放促大發展
開放,拓展雲嶺廣闊空間。
中老鐵路上飛馳的動車,柬埔寨暹粒吳哥國際機場繁忙起降的航班,瀾滄江—湄公河上航行的船隻,河口、瑞麗等口岸繁忙出入的重卡……依托日益完善的港口、口岸、通道、樞紐等設施資源,雲南省加快構建國際物流供應鏈體系,不斷暢通物流立體大通道。
建設我國面向南亞東南亞輻射中心,主動服務和融入國家發展戰略,是習近平總書記賦予雲南的歷史使命和政治責任,也是雲南省推動高質量跨越式發展的重大機遇和重要平台。
牢記囑托,雲南以輻射中心建設統攬對外開放工作,不斷推進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對外開放。
暢通開放動脈。3月12日,昆明市中國石油雲南石化鐵路專用線上,兩隻20英尺罐式集裝箱注入近50噸柴油后,編挂上貨物列車,中老鐵路成品油裝運試驗正式啟動。此次成品油運輸試驗成功后將擴大范圍,最終實現中老鐵路大批量成品油運輸,造福沿線兩國民眾。
中老鐵路自開通運營以來,“黃金通道”效益日益突出。截至今年2月底,累計開行旅客列車6.9萬列,發送旅客超4860萬人次。“瀾湄快線”系列國際貨物列車隊伍不斷壯大,跨境貨物運輸覆蓋國內31個省(區、市)和老撾、泰國、越南、新加坡等19個國家和地區。
自中泰兩國互免持普通護照人員簽証協定生效以來,磨憨鐵路口岸驗放入出境泰國籍人員數量顯著增長,累計驗放超過1.5萬人次,同比增長超86%,“朝賞勐臘熱帶雨林、暮游琅勃拉邦古城”的跨境生活圈已然形成。
在硬聯通上持續發力。目前,雲南“七出省五出境”高速公路網基本形成,“八出省五出境”鐵路網不斷延伸,“兩網絡一樞紐”航空網加快推進,“兩出省三出境”水路網持續拓展。2024年12月,昆明國際通信業務出入口局建設啟動儀式舉行,雲南建設我國面向南亞東南亞信息大通道、推進數字出海合作又迎重大利好。
依托綜合立體交通網,雲南加快建設樞紐型口岸、智慧口岸,著力打造河口、磨憨、瑞麗等重點國際口岸城市,支持自由貿易試驗區產業發展、公共設施建設和跨境合作,提升口岸通關便利能力,優化完善邊境產業園區布局,用好“滇中+中老鐵路+磨憨磨丁+N個境內外園區”等開放組合,全面打造開放新高地。
不斷促進貿易規則“軟聯通”。雲南主動融入中國—中南半島經濟走廊、孟中印緬經濟走廊建設,全面對接RCEP,構建了多層次對外開放平台體系,推動貿易投資蓬勃發展,雲南對南亞東南亞國家進出口額從2015年的897.9億元增長到2024年的1146.2億元,增幅達27.7%,貿易規模連續7年保持在1000億元以上。
持續深化人文交流“心聯通”,推動周邊命運共同體建設走深走實。雲南累計在周邊國家實施百余個“小而美”民生項目,建立11個多雙邊合作機制,締結50多對友好城市和30多對友好村寨,積極與越南、老撾、緬甸開展邊民大聯歡活動。
在雲南各大高校,來自南亞東南亞國家的留學生規模連年攀升,赴滇留學成為不少南亞東南亞學子青睞的選擇,也為區域發展儲備了豐富的人才資源。
同行的人越來越多、朋友圈越來越大。十年來,面向南亞東南亞輻射中心建設的影響力、輻射力和帶動力顯著提升,輻射中心建設從“路線圖”變成“實景圖”。
堅定不移 持續增加民生福祉
幸福,綻放雲嶺千鄉萬寨。
2024年,怒江獨龍毯在上海舞台驚艷亮相,絢麗的紋樣不僅展示了獨龍族作為“織彩虹的人”的浪漫情懷,更彰顯了邊疆民族地區的發展與創新活力。當地組織起獨龍毯編織加工農民專業合作社,引入品牌,共建項目,獨龍毯走向世界,成為國際風尚。
發展是解決民族地區各種問題的總鑰匙,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后,雲南毫不放鬆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進一步加快民族地區經濟發展,不斷提升民族地區基礎設施建設和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滿足各族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夯實農民經營淨收入、全力擴大工資性收入、積極增加財產淨收入、合理提高轉移淨收入……雲南始終把農民增收擺在首要位置,積極探索、大力推廣了孟連“334”聯農帶農利益分配機制、蒙自藍莓“622”利益分配模式等聯農帶農模式,多措並舉推動農民收入持續較快增長。
持續加大以工代賑政策實施力度,讓群眾參加政府工程建設獲得勞務報酬,以此取代直接賑濟。2024年,全省以工代賑項目吸納19.58萬名低收入群眾就業增收,發放勞務報酬23.45億元,務工群眾人均增收1.19萬元。以工代賑既讓群眾增收,又教群眾技能﹔既助力產業發展,還通過支持村民自建,增強了群眾的參與感和獲得感。
“下樓進廠門,上樓進家門”,雲南每年有1500多萬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為讓老百姓掙錢顧家兩不誤,雲南一方面繼續提升外出務工組織化程度﹔另一方面大力抓好家門口就業,把過去脫貧攻堅期間建的廠房、車間充分利用起來,建設“家門口的務工車間”,讓群眾不出遠門就有活干、有錢賺。2024年,全省建起2300多個家門口的務工車間,脫貧人口在縣內務工達157萬人,創歷年新高。
同時,不斷創新就業的組織方式、服務方式,努力實現農民增收、企業增效、產業發展的三方共贏。2024年,雲南累計消除監測對象返貧致貧風險70.6萬人,人均純收入1萬元以下且有勞動能力的脫貧戶和監測戶基本實現動態清零。全省民生支出5225.5億元,佔一般公共預算支出76.1%,財政支出中的“民生含量”創近年來新高。
雲嶺大地正芳菲,高質量跨越式發展的交響曲豪邁恢弘,旋律激昂。(記者 段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