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雲南頻道>>要聞

唱著民歌去旅行(創作談)

趙澤明
2025年03月20日08:23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音樂會《跟著民歌去旅行》演出現場。盧 旭攝

  2025年3月15日晚,我坐在北京音樂廳,聆聽中央民族樂團出品的系列合唱音樂會《跟著民歌去旅行》。樂團首次為地區定制的板塊“漢中篇”中,多首取材自漢中地區民歌的合唱作品接受觀眾的檢驗。

  熱鬧的場景將我帶回2024年的漢中。秋日的一個上午,我隔著人群,踮著腳,聽完了一場非遺民歌演唱,那是靳佩興老師的《太陽出來一把火》和《九連環號子》。“唱得太好了!”與觀眾一起贊嘆的同時,我又陷入迷茫:當這部作品以“合唱+樂隊”的形式呈現時,如何才能讓聽眾為之驚艷和贊嘆?

  2023年,音樂會連名字都沒確定。我作為音樂總監,只是悶在團裡,拼命想如何用精致的寫法和技巧裝點膾炙人口的旋律,用“國家隊”的藝術功底提升作品的“藝術境界”。沒日沒夜地奮筆疾書,卻沒靜下心來想想,今天的觀眾需要聽什麼樣的民歌。這種心態下的編創,在樂團內部試演中沒能得到滿意的反饋。所幸,時任團長趙聰沒有放棄我:“寫不下去別強求,放輕鬆,多出去走走看看,說不定就有想法了,就當跟著民歌去旅行了唄!”

  隨后的半年,樂團的創作小組蹭著團裡樂隊下鄉演出的行程,趁著各個傳統節日的契機,順著中央對地方幫扶的項目,踩著國內時事熱點的腳步去了好多地方。我們在貴州畢節聽人打歌,在陝南鎮巴參觀革命老區紀念館,在雲南白族聚居區聽人講故事,在內蒙古的錫林郭勒草原發呆……每到一個地方,我們總是會尋找當地最有口碑的民歌手或傳承人,聽他們唱老鄉們最愛聽的民歌,並一次次發出“這咱可來不了”的贊嘆……

  直到在內蒙古鄂倫春自治旗的一次採風。我去路邊買瓶水的工夫,聽到一個剛剛與我們一同聽完演唱的陌生小哥,哼起了同一首調調。從內行角度看,他哼的並不准確,節奏與音高都不在准頭上,甚至改了風格,詞也都加入了“二創”。但不知怎的,可好聽了!我厚著臉皮求他多唱了一遍,順著他的思路,寫出了《跟著民歌去旅行》系列音樂會的作品《黑土歡歌》。自此,我好像真的在跟著民歌去旅行的路上,找到了創作方向:忠實記錄當時的感受,而不是一味計較作品的還原與技巧。

  還是2024年秋天的漢中,演出散場的人群裡,一個小男孩用不知道從哪裡聽到的節奏,把靳佩興剛剛演唱的兩首民歌重新哼了哼。隨著這份律動,我把《太陽出來一把火》和《九連環號子》按照自己的記憶重新組合、哼唱並記錄,命名為《秦巴號子》。這首新鮮出爐的作品,剛剛在我的面前,由台上與台下一同完成。

  這也許就是民歌真正的生命力。不在於外在的精致,而在於口耳的傳唱,不需要一板一眼的復刻,而是“哼”出自己喜歡的“二創”。抓耳的旋律,從生活中聽到、哼唱、演化而來。我們的使命就是將這一過程加速延續下去,讓觀眾用聽到的調子哼出自己的歌。在“漢中篇”,我們嘗試讓原生態的演繹與新創作的表達同時綻放在觀眾面前,把“原唱與二創”平行地搬到舞台上。

  我們時常感嘆,“跟著民歌去旅行”真是一個好名字。

(責編:徐前、朱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