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好風尚在村民心中扎根(金台銳評)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部分地區彩禮過高、紅白喜事隨禮攀比負擔重等話題成為關注的熱點。
司法對於社會風尚具有重要的引領作用。去年1月,最高人民法院發布關於審理涉彩禮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就彩禮認定范圍、彩禮返還比例等作出規定﹔今年2月,最高法發布第二批涉彩禮糾紛典型案例,以司法裁判樹立價值導向,釋放鮮明信號:堅決否定借婚姻索取財物。以案釋法、以案促治,成效也很明顯,今年的《最高人民法院工作報告》顯示,涉婚約財產糾紛增幅回落14個百分點。
在鄉村全面振興背景下,如何進一步推進移風易俗,塑造鄉村新風尚,考驗著基層治理智慧。
兩個鄉村實踐的故事很有啟發:
一個鄉村的做法關乎新風尚如何“扎根”。在甘肅省肅南裕固族自治縣大河鄉西柳溝村,每逢村裡有喜事,由當地婦聯干部發動的“主席紅娘”便會上門,宣傳“婚嫁從簡、喜事新辦”的新理念,久而久之,健康、節儉、文明的婚嫁觀念在當地蔚然成風。
另一個鄉村的做法關乎好習俗如何“堅守”。在湖南省株洲市茶陵縣高隴鎮龍匣村,遇到紅白喜事,沒有動輒上千元的禮金,沒有鋪張浪費的宴席,“一斤肉價隨禮”表達情誼,村民免去了“人情債”,也讓鄉村人際關系回歸淳朴與純粹。這一習俗在村裡何以延續30年?村干部總結:既有原則又有靈活性。首先,避免“一刀切”,“一斤肉價隨禮”的對象是村民,對親屬不做硬性規定。其次,人性化執行,豐儉由人。村裡倡議紅白喜事酒席每桌總價在300元左右,但對選擇在縣城酒店辦的予以理解、尊重,適當放寬標准。
從兩個地方的實踐,不難看出,移風易俗不是與傳統割裂,也並非簡單地刪繁就簡,而是要在因地制宜、守正創新中尋找最優解。
讓好風尚在村民心中扎根不易,文明鄉風的培育需要創新方式方法,綿綿用力。當下,一些地方探索以“紅白理事會+村規民約”的工作模式提出務實舉措、推進移風易俗,用“共同約定”消解“攀比焦慮”,村民人情負擔明顯減輕……這些經驗探索堅持倡導性和約束性措施並舉,兼顧情與理的尺度,以民為本、因勢利導,取得了良好效果。隻有當規則與情感同頻,移風易俗才不會是割裂傳統的陣痛,而是傳承煥新的生機。
還要看到,鄉村全面振興,鄉村文明“軟實力”的提升,離不開經濟發展的“硬支撐”。高額彩禮、隨禮攀比這些問題為啥有生存土壤?有的村民除了“礙於面子”,還存在“有了高額彩禮,女兒將來生活才有保障”等想法,有的村民為了收回隨禮錢才巧設宴席。要從根源上推動移風易俗,還要在發展上幫著村民想出路、找辦法。讓村民富起來、有奔頭了,文明理念才會越來越有市場。
2021年以來,中央一號文件連續五年提出治理高額彩禮問題。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加強文明鄉風建設,豐富農民文化生活,推進農村移風易俗。讓彩禮、隨禮回歸於禮的本質,涉及經濟、社會、觀念等多方面因素,必須綜合施策,讓政策倡導和鄉土智慧、法治力量與德治傳統深度融合,文明鄉風才會破土生長,為廣袤鄉村增添一抹亮色。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