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比金堅代代傳

桑嶺村的“阿夫甲樹”。
劍湖之畔,草木繁盛。在大理白族自治州劍川縣金華鎮桑嶺村,203株古樹和數千株梨樹蔚為壯觀。“我們的祖先挖渠引水、修堤種樹,數百年來,回族、漢族、白族3個民族共同生活在這片家園,親如手足。”村中老人楊新旗說。
今天,桑嶺村已發展成回族、漢族、白族、彝族、傈僳族、納西族等8個民族和諧共居的民族團結進步示范村。
在桑嶺村,各民族之間有“打老友”的傳統,即年齡相仿、性格投緣的兩人結為老友,要終生來往。男性老友稱為“阿夫甲”,女性則稱為“阿代之”。
回族村民馬利魚和他的白族“阿夫甲”李樹元,就有一段延續三代、跨越半個世紀的友情。馬利魚和李樹元年輕時因跑貨運車相熟,結為“阿夫甲”。如今,兩位年近花甲的老人還保持著每天通電話的習慣。5年前,他倆各自的孫子湊巧同一天出生,兩家人非常欣喜,就讓兩個孩子也結為了“阿夫甲”。
一句口頭協定,卻是重諾守信的各族群眾用一生去踐行的情誼。“回族老友家炸了油香會送來,宰了牛會邀請到家裡做客。”“我們去到白族老友家,對方都很尊重我們的飲食習慣,從來不用擔心。”“打老友”這一民間智慧,在不同語言、不同習俗的民族間打通了隔閡,建立了特殊的紐帶。如今,“各民族都是‘阿夫甲’”也成了劍川縣民族團結進步工作的品牌。
出入相友,守望相助,使得桑嶺村鄉風文明、環境優美。桑嶺村的議事制度由來已久,村中大小事務都由村中能人帶頭、全村合力一起推進。近年來,桑嶺村成立了紅白理事會,倡導移風易俗、客事簡辦,將回族群眾“36元彩禮金”的良好習俗推廣開來。村裡修建鄉愁館時,村民紛紛捐贈老物件、老照片。
“寒暑假期間,我們組織學生參觀鄉愁館,讓下一代了解和熱愛家鄉。”駐村工作隊隊員段素媛說,“今年植樹節,我們種下了200余株黃連木和流蘇樹,讓‘桑嶺古木’的世代守護延續下去。”
進入春季,桑嶺村梨花、流蘇花相繼盛開,美不勝收,吸引眾多游客。返鄉創業的“90后”回族姑娘馬姍准備幫鄉親們多賣一些特產。她的店裡,乳餅乳扇、酸辣魚、回族八大碗、牛干巴等特色美食一應俱全。“我生活在一個多民族的大家庭裡,我們家有白族、漢族、回族、納西族、傈僳族5個民族。從小,爺爺就教導兄弟姐妹間要團結友愛互助。現在,我也想通過創業帶動鄉親們增收就業。”馬姍說。
和睦鄉鄰、愛人如己,在這個小村庄裡體現得淋漓盡致。馬素梅和楊幸華是一對回族、白族兩族結成的“阿代之”,幼時一顆糖分著吃、新衣新鞋換著穿,成年后依然情同姐妹。馬素梅是村裡第一位開出租車的女司機,后來又成為駕校教練,多年來堅持參加高考“愛心送考”。平日裡,馬素梅順路捎帶鄉親們、幫忙帶物品,不談回報。楊幸華則運營著一所隻有一名老師的幼兒園,將自家院子用作教學場地,10多年來,陪伴一屆屆來自不同民族的兒童成長。
桑嶺村的鄉愁館裡,一張張“阿夫甲”“阿代之”的合照,從孩提到耄耋,相親相愛、相伴一生。村民們給並肩生長的古樹取名“阿夫甲樹”“阿代之樹”,正寓意著民族同心代代相繼。(記者 段蘇航)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