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雲南頻道>>社會

花開四季 “香”約雲南

幸福,從春日限定到四季綻放

2025年03月18日08:51 | 來源:人民網-雲南頻道
小字號

即便有人指揮,加級寨的路依然堵個水泄不通。“太多人來賞梨花,赴這場春天的邀約。”陶麗一邊忙活著賣秋梨膏,一邊解答。

陶麗的家在雲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個舊市畢業紅村加級寨,擁有紅河地區最大的梨花谷。每年春天,上萬畝連片梨花競相綻放,隨地勢起伏連綿,似雲海翻涌,花瓣不時隨微風簌簌飄落,仿若一幅唯美的中國畫。

【圖1】陶麗給游客介紹秋梨膏。-人民網記者-蔡樹菁攝

陶麗給游客介紹秋梨膏。人民網記者 蔡樹菁攝

過去,當地村民雖生活在梨香花海裡,卻以務農為主,日子過得緊巴巴。隨著雲南各地農文旅業態興起,隨手一拍就能出片的加級寨涌進越來越多的游客,村裡帶著大家搞起小攤、農家樂、民宿。

陶麗和丈夫孫紅彬就是看准機遇辭職回村裡創業的年輕夫婦。“梨花是季節限定,我們還是要琢磨好四季長紅的‘梨文章’。”陶麗說,夫妻倆一頭扎進了梨膏的制作研究中。梨膏好不好,關鍵在於對火候和質地的把握,過去全依賴手藝人的經驗,創業初期他們的失敗率不小。於是,孫紅彬引進了標准化生產設備,通過固定程序和火候讓甘甜潤喉的“梨滋味”得到了穩定可靠地產出。

陶麗扳著指頭算賬,“100斤梨賣100至200元,熬成梨膏能賣到400元左右,雖然辛苦但值得。”去年底夫妻倆注冊了品牌,又開辟電商渠道,堅持每天拍視頻介紹梨膏,本就不錯的生意現在越來越紅火,還帶動了村裡其他農戶一起增收。

【圖2】航拍個舊市哨沖村。-個舊市文旅局供圖

航拍個舊市哨沖村。個舊市文旅局供圖

“春賞花、夏乘蔭、秋摘果、冬品膏”,以梨膏、梨酒為代表的農產品加工體系補齊了畢業紅村四季產業鏈條,拓寬了村民的增收渠道。2024年畢業紅村梨產業產值突破4000萬元,其中村集體經濟收入超過60萬元,實現了從“賣鮮果”到“賣產品”的轉變。

不同於加級寨梨花谷的“氣勢磅礡”,距離個舊市更近的哨沖村是一番“小家碧玉”的別樣景致。百年梨樹虯枝盤曲,自帶“墨香”的梨花將碎玉般的花瓣綴滿民居的黃牆黛瓦。文創雅集上,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正在上演:從傳承中走來的錫器還留有手作的溫度﹔當地彝族居民繡針穿梭,梨花紋樣在彝族圍巾上綻放﹔一旁的茶席前,游客品著梨花酥,聽制茶師講述古法技藝……

【圖3】個舊市加級寨的梨園生態養殖。-人民網記者-蔡樹菁攝

個舊市加級寨的梨園生態養殖。人民網記者 蔡樹菁攝

當梨花與藝術相擁,曾經產業薄弱、人口外流的哨沖村不再是被時光遺忘的角落。2021年起,哨沖村以“干部規劃家鄉行動”為契機,將閑置的房屋、學校以及“一戶多宅”的農戶舊房等35處地塊收歸集體統一規劃,通過引入社會資本、邀請文化名人入駐等方式,逐步探索出一條農文旅深度融合助推鄉村振興的道路,“梨源哨沖”品牌逐漸小有名氣。

現在的哨沖村,竹篾編織的簸箕成了畫布,菜地寫生登上美術館展牆,“從前跳舞自娛自樂,現在煙盒舞成了游客必看節目。”村民驕傲地說。

個舊是有名的“錫都”,過去,這個資源型城市的年輕人曾經背負著“走出去”的家庭期許,而如今,許多年輕人回到故鄉,開咖啡館、打理鄉村美術館、種植有機蔬菜……將山野的質朴與都市的精致調和,在炊煙與詩行間,寫就“雲南生活”的鮮活注腳。

那些“追風而來”的人們,在梨花與藝術的氤氳中,立志打造“永不落幕的鄉村文化基地”﹔在經營家庭農場中,用生態食物為“雲南生活”添上獨特的煙火味……

以梨花為紐帶,串聯起生態農業、鄉村旅游等產業鏈,讓“流量”變“留量”,讓“顏值”變“產值”,讓“旅游”變“旅居”,個舊如花兒一樣的幸福,從春日限定走向四季綻放。(蔡樹菁、呂婷、佴皓琰、馬子豪)

(責編:徐前、朱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