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代表委員熱議促進新動能積厚成勢、傳統動能煥新升級——
充分發揮特色優勢 加快經濟轉型發展

兩會關注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促進新動能積厚成勢、傳統動能煥新升級。
發揮資源、區位等特色優勢,大力發展“三大經濟”,加快經濟轉型升級,事關雲南未來。參加全國兩會的全國人大代表、全國政協委員結合政府工作報告部署,聯系雲南實際建言獻策。
端好旅游這個“金飯碗”
習近平總書記兩次考察雲南,都對旅游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叮囑要守護好雲南旅游這塊金字招牌。李強總理參加雲南代表團審議時,強調要打造旅游消費升級版,持續挖掘蘊藏其中的內需潛力,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
旅游,何以雲南?這裡因自然風光秀美、民族風情濃郁、文化底蘊深厚而自帶流量。
全國人大代表、省委書記王寧連續3年給網友回信推介雲南,這位“旅居雲南”的首席推薦人在信中自豪地告訴廣大網友:“這兩年,越來越多的人來到雲南,不再匆匆‘打卡’,而是選擇住上一段時間,深度體驗‘有一種叫雲南的生活’。”
旅游,雲南何為?生活水平提高讓國人旅游消費爆發式增長,打造“旅居雲南”新品牌應運而生。
全國政協委員、滄源佤族自治縣文化和旅游局局長李依媧娜為自己的家鄉代言。她說,滄源位於太平洋和印度洋“兩洋”分水之地,生物多樣、氣候涼爽,是旅游觀光、養生度假的好去處,希望深化旅居與農業、康養、文化等深度融合,為“旅居雲南”注入新活力。
“純天然的農田、菜地、繡球花海、油菜花田,極大地滿足了旅客們對歸園田居的美好想象。”全國人大代表、曲靖市第二小學校長李青霖說起曲靖市馬龍區土瓜沖村贊不絕口,“原來的老房子、空房子經過打造變成了特色民宿、咖啡廳、餐廳,還有書院、美術館、研學基地,既留住了鄉愁,又增添了格調,的確是‘變土為金’。”
據統計,去年有近400萬旅居客來滇長期駐留、沉浸式體驗。代表、委員們建議,圍繞食住行、康體居、醫養學等,持續推進旅游產品、模式、業態創新,為廣大游客提供多層次、個性化的旅游體驗,更加注重以高質量旅游供給引領需求、創造需求,讓旅游業成為富民強省的大產業。
打好綠電這張“王牌”
近年來,雲南以硅光伏、綠色鋁、新能源電池為代表的“新三樣”持續發展壯大。如何進一步開拓綠色發展新空間、培育新興產業?代表、委員們不約而同地提到“綠電+先進制造業”,認為這是雲南的優勢,更是未來的潛力。
“推動傳統產業‘老樹發新芽’、新興產業‘樹木變森林’、未來產業‘小樹變大樹’。”全國人大代表、楚雄彝族自治州州長張文旺這樣概括楚雄的產業轉型之路。他表示,楚雄州始終把發展新質生產力作為重中之重,大抓產業、主攻工業,強化科技創新和資本賦能,全產業鏈打造綠色能源、綠色硅、鈦、釩鈦、銅和現代種業、中彝醫藥大健康等產業集群,培育出2戶獨角獸企業,打造滇中新興工業城市成形起勢、初具雛形。他說,楚雄州將把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作為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基本路徑,深入實施科技創新引領和產業轉型升級攻堅工程,加快構建符合楚雄實際的現代化產業體系。
個舊市堅持以數字化轉型為核心抓手,推動傳統工業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躍升。全國人大代表、個舊市市長汪霞介紹,雲南錫業股份有限公司錫業分公司與中國移動聯合打造的“全球首個無人化錫精煉系統”成為標杆項目,通過5G專網與AI技術深度融合,實現生產全流程數據實時監控與優化,企業生產效率大幅提升。目前,全市正加快實施以錫為主的有色金屬全產業鏈數字化升級改造。
打造“農業芯片”產業
近年來,高原特色農業發展漸入佳境,成為雲南最具競爭力的產業之一:元謀冬早蔬菜蜚聲國內外,保山小粒咖啡是游客的經典伴手禮,蒙自藍莓、孟連牛油果已成為高品質水果的代名詞。代表、委員們建言,要通過提品質、強品牌發展綠色農業,打造雲南“農業芯片”產業,讓好產品賣出好價錢。
全國人大代表、雲南思農蔬菜種業發展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楊長楷建議,要持續改善農業生產條件,緊密結合雲南農業發展需求,在水利、交通等基礎設施以及政策措施、金融支持方面改革突破,加強農業科技創新和應用能力,強化應用導向的農業科技攻關,增強新品種、新技術的應用普及力度。
全國人大代表、麗江市市長李剛表示,麗江將持續推進特色農業創品牌,增強“一縣一業”產業優勢,推動林下經濟園區化發展,培優做強“麗系”特色農業品牌。推進生物醫藥產業延鏈,加強政科企聯動,推動中藥材產業高質量發展。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草果產業已成為年綜合產值超20億元的產業。全國政協委員、福貢縣政協副主席韋昌說,怒江州為草果產業發展下了大力氣,實施招商引資、招才引智“雙招雙引”戰略,聯合科研院所和高校持續開展技術攻關,先后出台多項行業標准、地方標准,持續規范種植管理、加工等環節。目前,草果精深加工產品有7大類40余款,涵蓋食品、日化、保健等領域,帶動16.5萬果農增收。
會場內外,代表、委員們熱議,雲南將堅定不移發揮自身特色優勢,加快產業轉型升級,在深化改革開放中走出高質量發展新路子。(記者 左超 岳曉瓊 張瀟予 鄧清文 瞿姝寧 陸橙 李熙臨)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