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雲南頻道>>社會

大理市中和村:藝術棲居的理想之地

2025年03月10日08:27 | 來源:雲南日報
小字號

  鄧虎藏指導學員 金繕修復工藝。

  每月4次的三月街集市,是旅居大理的手工藝人擺攤趕集的日子。居住在周邊村子裡的旅居者們帶著自己的作品前來展示、交易。

  與三月街一街之隔的中和村,小院幽靜,對於音樂制作人林杰來說,是理想的工作環境。林杰已在大理生活了12年,去年到中和村租下這間小院,將老房子改造成工作室。每天早上把孩子送去學校后,他就開始了一天的工作,上午練琴,下午錄音或創作。在他看來,在大理生活工作都很方便。“大理的藝術氛圍濃厚,許多音樂人一年當中會到許多地方去巡演,但主要生活還是在大理。”林杰說。下午3時,一支樂隊如約到訪林杰的“氈房音樂工作室”,他們是合作多年的老朋友,今天准備錄制新作品。

  像林杰這樣的藝術創作者,目前已成為中和村的旅居主體。這個原有129戶600余居民的小村子,現在吸引了1000多名“新大理人”,其中知名藝術家有100余人、常駐藝術家21人,涵蓋繪畫、設計、影視、音樂等多個藝術領域。2023年,中和村被大理白族自治州命名為“藝術家第二居所”,全村房屋出租率達89%。

  走進中和村,每一條街巷都充滿著古朴雅致的趣味,一間間老宅、小院既保留了傳統風貌,又融入現代藝術設計,新老居民相處和睦融洽。“雲工開物”小院的主理人鄧虎藏,是中和村最早入駐的旅居者之一。“來到大理后,接觸到當地的手藝人,那種慢工細活、安靜放鬆、氣定神閑的狀態,讓當時剛從城市來的我找到了想要的生活。”鄧虎藏說。結合之前掌握的漆器技藝,他決定在大理開啟金繕修復的工作。目前,工作室每年修復500至800件器具,其中80%是茶具,通過漆器重回日常生活,讓人們感受傳統器物之美。沉澱多年,鄧虎藏更加注重將工作與當地文化相結合,不僅嘗試與本村的鐵匠、鋼構工人一起用舊鐵皮設計制作茶台、果盤、櫃子,還面向游客設計了瓦貓、甲馬、扎染等非遺體驗課程,每年接待500至1000名體驗者。

  中和村毗鄰大理古城,背靠大理蒼山世界地質公園、天龍八部影視城和大理大學,通過“藝術旅居”的模式做出差異化,成為大理州叫得響的旅居品牌。2020年,中和村與大理大學藝術學院開啟村院合作,打造“中和國際藝術村”,將村民議事中心改造為中和書院,作為藝術綜合服務中心,並將56個閑置院落向藝術家開放,建設藝術家工坊,引入民宿、餐飲、旅拍、文化公司等經營主體60多家,滿足從食、住、行到工作、採風、展演與研討交流等需求,為藝術家駐留提供良好條件。

  “這個村子的水特別好,不少人特意來這裡打水。土壤也適合種花。”從廣州來到大理的雷陽,自2020年起在中和村經營“焱秀格”山居民宿,打造了花木繁盛的庭院,以生活美學款待來自全國各地以及國外的游客。

  “漆要刷得厚薄均勻,慢慢等待干燥……”工作室裡,從杭州來到大理旅居的小新,在鄧虎藏細心指導下正逐步完成金繕修復的每一道工序。雷陽最近忙碌了起來,他的山居民宿迎來一批海外客人。“我們這個大家庭成員來自不同的國家,分別住在馬來西亞、美國、加拿大和澳大利亞,這次共有12人一起旅行。因為我很喜歡電視劇《去有風的地方》,就把旅行的第一站定在了大理。”馬來西亞游客國蓮說。

  火塘詩歌會、農民書畫家作品展、西南絲綢藝術集市、“遇上大理”國際藝術展等活動相繼舉辦,越來越多的人往來於此並留下藝術的痕跡。如今的中和村,以更加開放、包容的姿態以及濃厚的藝術氛圍,成為各地游客的理想旅居目的地,“藝術鄉建”之路越走越寬,實現了藝術空間營造與藝術產業化雙軌並行。(記者 段蘇航 秦蒙琳)

(責編:徐前、朱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