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著傳統擁抱未來,國潮青年閃閃發光

在青年的心裡,非遺很美,也很時尚。
人民大會堂外,明媚燦爛的陽光下,全國政協委員、鈺尼文化藝術傳承中心創始人楊鈺尼向中青報·中青網記者介紹自己設計的服飾。
哈尼族民族服飾之美、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在一針一線的刺繡裡展現得淋漓盡致。文化底蘊賦予服飾“有故事的美”,僅僅是楊鈺尼衣服上的兩根飄帶,就承載著深厚的情意——這象征了故鄉的梯田,以及當地煙火味濃郁的長街古宴。
這名95后姑娘在“委員通道”上驕傲地說:“我從事的工作,正是讓非遺融入時代節奏,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薪火相傳。”
年輕人如何擁抱傳統文化?全國政協委員、中央民族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蒙曼對記者說:“當代年輕人順著自己的好奇心和血脈本能就可以了。血脈本能裡積澱著我們的傳統文化,好奇心會促使我們發現傳統文化中更新、更閃光的東西。”
正如蒙曼所說,國潮青年是“帶著偉大的傳統,去擁抱更加偉大的未來”。當青年與國潮相伴前行,中國文化在世界舞台上閃閃發光。
青年的創新創造,讓國潮迸發蓬勃力量
國潮、國風、非遺成為時尚“新寵”,什麼才是青年的文化選擇?舞劇《隻此青綠》、游戲《黑神話:悟空》、電影《哪吒之魔童鬧海》等中式美學作品,成為年輕人心中的“C位”。
全國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北京京劇院副院長遲小秋表示:“不是戲曲老了,而是我們要把傳統變成當代人特別是青年的語言。我們要守正創新,找到讓戲曲裝上新時代‘引擎’的辦法。”
全國政協委員、中央民族樂團團長趙聰對記者感慨:“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但是必須要有年輕人的創新、創造,傳統文化才能在新時代發揮出全新的、蓬勃的力量。”
趙聰篤信,年輕人的加入,讓傳統文化迸發出“新表現”,讓更多人對國潮充滿欣喜之情。
楊鈺尼是一名從小在世界文化遺產哈尼梯田裡成長起來的哈尼族姑娘,2016年,她讀大學期間,就利用寒暑假返鄉創業,在家鄉紅河縣哈尼梯田旁創立了鈺尼文化藝術傳承中心。9年來,該傳承中心培養了3000多名小小傳承人。
成為一名哈尼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者后,為了讓非遺更潮更酷,吸引更多年輕人加入,楊鈺尼和小伙伴絞盡腦汁,將現代舞、流行樂等年輕人喜聞樂見的元素與傳統非遺相結合。例如,將彝族海菜腔加入電子元素,為三跺腳增添鼓點等,讓古老的非遺煥發活力。
非遺與時尚相融合,舞團火出圈,視頻在網上的播放量突破千萬次,還受邀到國外交流演出。世界各地的人們都因此領略到中國非遺的獨特魅力。
楊鈺尼一臉興奮地對記者說:“出國演出時,很多人被我們的服飾、歌舞吸引,圍過來一起給我們豎大拇指,問我們來自哪裡,我們都很自豪地說,China!”
通過履職、傳承非遺的實踐,楊鈺尼更加深刻意識到,傳統文化不能僅靠靜態的保護,更要在時代的浪潮中蓬勃生長,推動非遺傳承有更多的可能性。
傳統文化需要被看見、被使用,才能活起來
以傳統文化為底色的戲劇作品,究竟有多“圈粉”年輕觀眾?全國政協常委、中國國家話劇院院長田沁鑫對此頗有感觸。
此前,由田沁鑫擔任編劇、導演的音樂話劇《受到召喚·敦煌》上演后,全網話題總閱讀量破90億次,熱度不減。
田沁鑫對記者表示,她認為年輕觀眾之所以那麼喜歡這部音樂話劇,是因為該作品將科技和藝術相結合,例如設置電影化場景,運用AI、裸眼3D等技術。她希望《受到召喚·敦煌》這樣的作品能被更多外國觀眾看到。
很多富有熱情和創造力的青年,正在不斷打破傳統非遺與年輕態的壁壘,嘗試進行創新與跨界聯合。
今年首個“非遺版”春節,央視春晚的國潮元素廣受好評,例如,《春意紅包》節目描繪了中國傳統過年習俗。觀眾注意到,6位表演者都戴著精致獨特的“非遺手鏈”。年輕的國風手藝人、B站UP主雁鴻正是“非遺手鏈”的設計者。
雁鴻告訴記者,“錦鯉鬧春手鏈”的靈感來自成都銀花絲工藝。為了讓銀絲呈現出靈動的錦鯉造型,團隊反復試驗掐絲和焊接的細節,最終用鍍金工藝和紅瑪瑙鑲嵌,既保留了傳統韻味,又增添了節日喜慶感﹔“風箏皮影手鏈”則結合了四川皮影的牛皮雕刻技藝,為了在方寸之間展現風箏與海棠花的輕盈,嘗試多次才找到薄厚適中的材料。
雁鴻最早在線上通過手工傳播傳統文化出圈。她先是用易拉罐、榛子殼等簡易材料制作手工,之后開始致力於賦予非遺老手藝新的生命。
4年前,雁鴻的視頻《當中國手藝登上米蘭時裝周》在網絡走紅。她用大家意想不到的材料結合中國手藝打造的原創國風服飾作品,在米蘭時裝周的秀場上大放異彩。
因國風國潮走紅,雁鴻並未止步於興趣愛好。她進行專業學習並以此為事業,還用幾年來做自媒體的所有收入,在成都開設了一家線下非遺體驗館,打造出一個既能展示作品,又包含多種非遺技藝體驗的場館。
雁鴻感慨,非遺不僅是“老手藝”,更是“新靈感”。“當看到這些手鏈在春晚舞台上閃耀,聽到觀眾討論背后的文化寓意時,我更加堅信:傳統工藝需要被看見、被使用,才能真正活起來。”
加入中華文化傳承創新隊伍,成為文明交流互鑒的傳播者
如何讓青年一代更好地擁抱國潮,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青年自己就有深刻的觀察和思考。
全國人大代表、布依族服飾非遺傳承人李利當初懷揣對家鄉和布依文化的熱愛,毅然返鄉創業。她決心將傳統文化融入日常生活,發揚光大,致力於培養年輕的繡娘和服裝制作手藝人,探索直播培訓等創新模式,助力當地婦女增收。
與大家一起講好新疆故事,是全國政協委員海尼扎提·托呼提長期以來的願望。
過去一年,海尼扎提奔赴各地調研,更加深入地了解新疆豐富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並將所見所聞所感,發表在他開設的微信公眾號“石榴守望者”上。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接受記者採訪時,他表示平時很關注非遺的傳承與傳播,“年輕人對非遺和傳統文化的熱愛是令人振奮的現象”。
如何讓更多年輕人愛上非遺,愛上國潮?海尼扎提進行了深入思考。
他覺得,首先要打造“破圈”教育場景,讓傳統技藝融入校園生活。例如,可以推動校園與地方非遺工坊的合作,開設“非遺創新實驗室”,讓年輕人近距離接觸和了解傳統技藝。
“利用現代科技手段,為傳統技藝打造新的傳播渠道。”海尼扎提認為,可以構建數字傳承生態,讓老手藝煥發新生。
另外,國潮消費場景的構建必不可少。“通過跨界聯名推出爆款產品,讓年輕人在消費中感受到傳統文化的魅力﹔設立‘城市記憶便利店’,售賣具有地方特色的非遺產品,讓年輕人在日常生活中也能接觸到非遺。”海尼扎提還建議,創建新型傳承社區,讓熱愛者聚集成圈,“打造線上線下的傳承社區,讓年輕人能夠聚在一起交流和學習”。
這個熱愛家鄉、熱愛非遺的青年,希望未來大家能通過這些方式,有效激發年輕人投入傳統文化傳承與發展工作的熱情。
楊鈺尼提出,文化傳承和民生發展要緊密相連,才能夠激發強大的生命力。
“我想非遺保護不是返古工程,而是持續創新的事業,先輩留給我們的不僅僅是古老的歌謠,更是突破創新的精神,我期待能夠有更多青年和我們一起與非遺雙向奔赴,讓非遺更加精彩。”楊鈺尼說。
青年也是推動傳統文化出海、講好中國故事的重要力量。
全國政協委員、上海音樂學院院長廖昌永多年來一直培養音樂劇青年人才,也在探索“如何用音樂劇講好中國故事”。
回望年輕時的選擇,廖昌永誠懇地說,文藝工作者應該做好“引進”和“輸出”的雙向交流工作。
廖昌永提到,這些年很多優秀的國際院團到中國演出,引起了非常好的社會反響,同時有很多承載中國傳統文化的文藝作品走向海外。“相互交融,相互促進,這才是一個好的雙向交流方式。”
毋庸置疑,越來越多年輕人將加入中華文化傳承創新隊伍,成為中外文化文明交流互鑒的傳播者。(記者 沈杰群)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