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雲南頻道>>要聞

雲南:群山為証 萬物共生

2025年03月05日08:23 | 來源:雲南日報
小字號

  今年3月3日是第12個“世界野生動植物日”。經過多年努力,雲南交出動植物保護“綠色答卷”:全省共保育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542種、陸生野生動物386種,分別佔全國的48.1%、56.27%﹔極度瀕危物種得到有效恢復,亞洲象種群增至300多頭,綠孔雀增至800多隻,滇金絲猴超過3300隻。多年來,雲南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全方位、全領域開展野生動植物資源保護,持續加強拯救保護,為全球瀕危物種保護提供“雲南方案”,生動詮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深刻內涵。

  系統謀劃構建保護體系“四梁八柱”

  在楚雄彝族自治州雙柏恐龍河州級自然保護區,綠孔雀保護志願者是綠孔雀保護、科研監測、保護宣傳等的重要力量,林間還新辟了25處綠孔雀飲水點、投食點。2024年監測到雙柏縣全境綠孔雀種群數量較2020年增長近1倍。這樣的實踐,是雲南系統謀劃,著力構建保護體系“四梁八柱”的生動注腳。

  健全法律法規。雲南在全國率先頒布實施《雲南省生物多樣性保護條例》,這是我國第一部地方性生物多樣性保護法規,推動雲南生物多樣性保護走上法治化、規范化軌道。同時,陸續出台《雲南省陸生野生動物保護條例》《雲南省自然保護區管理條例》《雲南省陸生野生動物致害補償辦法》《雲南省候鳥遷徙通道重點區域范圍(第一批)》《雲南省重點保護陸生野生動物名錄》《雲南省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名錄》等系列地方性法規、規章和行政規范性文件,有力夯實野生動植物保護法治基礎。

  強化制度機制。建立生物多樣性保護聯席會議、野生動植物保護工作聯席會議制度,凝聚野生動植物保護工作合力。將物種保護工作納入省級林長制考核內容,壓實各級各部門保護管理責任,推進物種保護工作深度融入經濟發展、社會治理各方面全過程。多部門聯合常態開展“清風行動”,集中查辦涉野生動植物違法違規案件,有效震懾破壞野生動植物資源違法犯罪行為。

  綜合施策詮釋拯救保護生動實踐

  野象踩壞了庄稼,但補償機制讓農戶不再害怕“與象為鄰”。雲南在全國率先探索實施的野生動物損害補償制度和聘請村民擔任護象員的共管制度,從機制體制上增強了基層保護力度。

  將野生動植物資源保護作為“省之大計”“民之要事”,全省積極融入國家生物多樣性保護戰略布局,系統推進拯救保護。創新提出“極小種群物種”理念,出台並實施《極小種群物種拯救保護規劃綱要和緊急行動計劃》。極小種群物種保護策略被列入國家發展改革委、科技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部門的規劃計劃,成為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和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

  率先實施“生物走廊帶”建設。建立高黎貢白眉長臂猿、亞洲象、滇金絲猴的生物走廊帶,促進物種交流和自然恢復。建立自然保護區生物多樣性影響評價制度、野生動物損害補償制度,有效緩解群眾生計與野生動物保護矛盾﹔探索建立社區共管制度,聘用社區群眾作為巡護員,推動形成共管共護良好格局。建設集人員跟蹤、紅外拍攝、視頻監控、無人機跟拍、衛星定位、AI識別等技術於一體的亞洲象監測預警系統,該系統成為全國首個實時發布野生動物種群動態和防范預警信息的系統。

  加快構建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精准補充建設菲氏葉猴、滇金絲猴等保護小區或者公益保護地、極小種群野生植物保護小區,24種動植物保護地外重要棲息地得到加強保護。2處國家植物園納入全國總體布局,建成12個植物園(樹木園)、13個植物近地或遷地保護基地、33個野生動物收容救護中心(站),以及亞洲象、綠孔雀救護繁育中心,遷地保護2萬余種活體動植物。建成中國唯一、亞洲第一、世界第二的中國西南野生生物種質資源庫,收集保藏植物、動物、微生物3類1.6萬份種質資源﹔設立蘭科植物保育中心、國家非人靈長類實驗動物資源庫,以及花卉、茶、珍貴樹種種質資源圃等,保護培育重要物種資源。

  從創新提出“極小種群物種”保護理念,到形成認定標准、技術規程的完整體系,雲南接續在全球植物保護中創造奇跡。

  區域合作貢獻構建命運共同體雲南力量

  2024年7月3日,中柬珍貴樹種繁育中心在柬埔寨金邊落成。中柬珍貴樹種繁育中心旨在幫助柬埔寨建立首個珍貴樹種保護及繁育體系,標志著雲南推進跨境保護合作再次邁出新步伐。

  跨境保護野生動植物是維系地球生命共同體的關鍵行動,關乎全球生態安全和人類可持續發展。多年以來,雲南主動服務和融入共建“一帶一路”,推進面向南亞東南亞輻射中心建設,抓宣傳、樹典型,推進跨境保護合作,做好雲南野生動植物保護事業,講好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故事。

  聚焦加強野生動植物保護、林草生物災害防控等目標,建立健全同周邊國家跨境保護協作機制。聯合亞太森林組織打造森林可持續經營示范暨培訓基地,建立中國—東盟林業科技合作機制,促進亞太地區林業科研能力提升。依托雲南省與越南河江老街萊州奠邊省省委書記年度會晤機制、雲南—老撾北部合作工作組機制,推動中越、中老野生動植物保護聯合執法、跨境保護合作﹔建立中老跨境生物多樣性保護交流年會機制。

  深化拓展林草國際合作領域、渠道、措施,提升跨境聯合保護效果。開創黃脊竹蝗跨境聯防新模式,派出專業力量赴老撾開展黃脊竹蝗源頭調查、監測、防治,連續3年有效防治黃脊竹蝗災害。與老撾建立20萬公頃亞洲象聯合保護區域。實施生物多樣性保護“小而美”民生項目。與越南簽署邊境林業及野生動植物保護合作協議,整合雙邊力量推動野生動植物保護落地見效。選派數名林業國際科技特派員分赴柬埔寨、緬甸開展良種甜龍竹栽培、熱帶珍貴樹種種質資源收集培育等科技服務。

  成功舉辦首屆普洱亞太林業論壇、COP15第二階段會議“極小種群物種和生物多樣性保護”邊會、中緬森林資源保護與社區發展論壇、中緬邊境北段生物多樣性保護與可持續發展合作研討會等系列國際培訓與研討活動,全面分享雲南保護動植物經驗成效。

  從法治筑基到科技賦能,從社區共管到命運共擔,雲南正在努力書寫野生動植物保護答卷。在新的征程上,雲南林草系統將不斷強化野生動植物資源保護,奮力推動保護工作取得新成效,為譜寫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式現代化雲南篇章貢獻林草力量。(王 丹)

(責編:徐前、木勝玉)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