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山麻栗坡:“民族語言+”工作法架起連心橋
2025年03月04日15:23 |

“貝儂,你聽我說,鄉村振興轍好事情。”身著仡佬族服裝的楊龍正在用“壯語+方言”跟群眾講解鄉村振興的政策。
在雲南省文山州麻栗坡縣鐵廠鄉董渡村的青山綠水間,總能看到一個身著仡佬族服飾的身影穿梭在各寨子間。村“兩委”委員楊龍,像一本行走的“政策翻譯辭典”,用六種民族語言架起黨和群眾的連心橋。
楊龍(中)在為少數民族宣講黨的政策。
董渡村是漢、壯、苗、瑤、仡佬、彝6個民族同胞聚居的邊境村寨。楊龍經常化身“民語小喇叭”穿梭在董渡村的各個角落,在仡佬族寨子,她用地道的仡佬語將鄉村振興講給鄉親們聽﹔走進苗家,她操著夾雜方言的苗語,把“共同富裕”比作蘆笙舞裡默契的舞步﹔遇上壯族“貝儂”,一句“貝儂(兄弟姐妹)啊,且聽我言”的開場,總能瞬間聚攏田間地頭的鄉親。
如今在董渡村,政策宣講早已不是照本宣科。楊龍和同事發揮好“草根星火力量”作用,他們獨創的“民族語言+”工作法,把黨的理論譜寫成各族群眾耳熟能詳的山歌調、火塘故事。在這個邊境村庄,普通話、壯語、苗語等多民族語言的政策宣講,讓春天裡的“好聲音”,聲聲入民心。(李陽 文/圖)
來源:麻栗坡縣委宣傳部
(責編:徐前、朱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