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五個振興”——
村裡迎來新變化(鄉村全面振興好光景①)

進入2025年,“三農”領域的兩個重磅文件相繼“出爐”:1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鄉村全面振興規劃(2024—2027年)》,細化部署今后一段時間鄉村全面振興重點工作﹔2月23日,《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進一步深化農村改革 扎實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意見》對外發布,這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第13個指導“三農”工作的中央一號文件。
關於鄉村全面振興,這兩份文件提出了怎樣的發展目標和任務?有哪些看點?本報自今日起推出“鄉村全面振興好光景”系列報道,圍繞城鄉發展布局、村庄分類發展、鄉村產業提升、農村消費新趨勢等話題,跟鄉親們、農業專家一起嘮嘮村裡的這些事。
——編 者
鄉村是廣大農民群眾的家園,也承載著很多城市居民的鄉愁鄉情,鄉村的發展總是牽動人心。此次發布的《鄉村全面振興規劃(2024—2027年)》(以下簡稱《規劃》)提出到2027年鄉村全面振興取得實質性進展,農業農村現代化邁上新台階﹔今年中央一號文件強調,千方百計推動農業增效益、農村增活力、農民增收入。對於億萬農民來說,這兩份文件的落地實施意味著什麼?村裡將迎來怎樣的新變化?
農村面貌煥然一新
時下,正值主產區小麥返青關鍵期,各地田管加快推進。在山東省濟寧市兗州區新兗鎮,糧農趙新成正操控設備給自家小麥澆上返青水:“有了這高標准農田,種地跟以前不一樣了。就拿給小麥澆水來說,用的是水肥一體化智能噴灌系統,不僅比傳統方式快,還節水、省人工。”
種田更智慧、省力是不少農戶如今的真切感受。這一改變如何實現?鄉村振興是關鍵答案。
黨的十九大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以來,中國現代農業建設加快推進,糧食安全根基不斷夯實。數據顯示,截至目前,全國累計建成高標准農田超過10億畝,耕地灌溉面積超過10億畝,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超過63%。隨著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加強,耕作技術、農機裝備水平提升,糧食持續穩產增產,2024年總產量首次突破1.4萬億斤。
改變不僅僅在糧食生產上,村裡的富民產業也多了起來。種草莓、賣紅李、搞旅游——在雲南省昆明市富民縣永定街道南營村,村民增收的生計如今越來越多。“單單種草莓這一項,我每年就能收入10多萬元。”南營村村民楊清林說,大家現在有種草莓、紅李、食用玫瑰的,也有辦農家樂、做觀光體驗的,村子裡挺熱鬧。
農業農村部副部長張興旺介紹,當前,鄉村富民產業蓬勃發展。去年,全國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營業收入預計超過18萬億元﹔鄉村休閑旅游發展向好,“鄉游”“村字頭”IP吸粉無數,帶火了鄉村、致富了農民。
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24年,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3119元,較10年前增長超1.2倍﹔2023年末全國開展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接待的村佔比為14.7%,比2019年末提高4.5個百分點。
“在如今的農村,我們可以看到,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漸成趨勢,人居環境逐步改善,對生活垃圾進行收運處置的村庄佔比穩定在90%以上,具備條件的鄉鎮和建制村實現通硬化路、通客車、通郵路﹔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深入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步伐加快,2024年全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67%﹔現代農業經營體系建設取得積極進展,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分別超過400萬家、210萬個。”國家發展改革委宏觀經濟研究院院長黃漢權說。
國家發展改革委負責人表示,鄉村振興實現良好開局,糧食生產能力邁上新台階,農民收入保持較快增長勢頭,脫貧攻堅成果得到鞏固拓展,鄉村特色產業穩步發展,鄉村建設加快推進,鄉村治理持續深化,廣大農村面貌煥然一新,農民群眾切身感受到各種新變化。
讓種地有更多奔頭
有成績,亦有挑戰。黃漢權認為,當前,推進鄉村全面振興面臨的環境更趨復雜,任務更加艱巨。例如,城鄉居民食物消費升級,要求進一步提高糧食和重要農產品供給質量﹔農村人口結構演變,要求加快提升鄉村建設水平和鄉村治理水平﹔縮小城鄉差別,要求持續增加農民收入。
面對挑戰,此次發布的《規劃》聚焦推進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五個振興”,提出了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9個方面34項重點任務。中央一號文件也明確要錨定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建設農業強國目標。其中,“糧食”是這兩份文件的一個共同關鍵詞,有不少種糧農民關心的話題。
——糧食產量到了1.4萬億斤的新台階,還有增長潛力嗎?《規劃》傳遞了兩個明確信號:穩面積,確保糧食播種面積穩定在17.5億畝左右、谷物面積14.5億畝左右﹔增單產,組織實施新一輪千億斤糧食產能提升行動,大力實施糧食單產提升工程,推動糧食產能穩步邁上1.4萬億斤台階。
——高標准農田已建成超10億畝,未來還會更多嗎?《規劃》提出,加大高標准農田建設投入力度,推動逐步把具備條件的永久基本農田建成高標准農田,提高建設標准和質量,完善建設、驗收、管護機制,支持引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等參與建設管護。
——田間的“大鐵牛”多了,種地還能更省勁嗎?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推動農機裝備高質量發展,加快國產先進適用農機裝備等研發應用,推進老舊農機報廢更新。支持發展智慧農業,拓展人工智能、數據、低空等技術應用場景。
——糧食等農產品價格近年有所波動,種糧農民收益有保障嗎?《規劃》強調,健全種糧農民收益保障機制。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落實稻谷、小麥最低收購價政策,完善玉米大豆生產者補貼、稻谷補貼政策,穩定耕地地力保護補貼政策。綜合施策推動糧食等重要農產品價格保持在合理水平,穩定市場供需,保護種糧農民積極性,維護好農民利益。
這些舉措的落地讓糧食安全更有保障,也是廣大農民“種地有更多奔頭”的底氣所在。張興旺表示,接下來將落實新一輪千億斤糧食產能提升任務,扎實推進藏糧於地藏糧於技,加強高標准農田建設,加力實施種業振興行動,深入推進糧油等主要作物大面積單產提升行動,確保糧食穩產豐產,大豆油料產能穩步提升。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統籌抓好肉蛋奶、果菜茶等生產,持續增強農產品供給保障能力。
鼓起鄉親們的錢袋子
對於老百姓來說,錢袋子鼓不鼓始終是心頭的一件大事。今年春節過后,家住貴州省銅仁市沿河土家族自治縣的郭易乾收拾好行李,踏上了進城務工的路:“過完節了,回廠裡繼續干起來。到城裡工作,能多掙點。”
為了增收,不少農民選擇進城務工。如何讓進城農民既掙到錢,生活也過得舒適安心?
此次《規劃》提出,促進農民收入增長,落實農民工穩崗就業政策和權益保障機制,加強技能培訓和就業服務。實施新一輪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行動,推動城鎮基本公共服務覆蓋全部常住人口。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拓寬農民增收渠道,加大穩崗就業政策支持力度,強化就業服務和勞務協作。鼓勵有條件的城市逐步將穩定就業生活的農業轉移人口納入城市住房保障政策范圍。
鼓起鄉親們的錢袋子,少不了產業發展。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發展鄉村特色產業。堅持按市場規律辦事,大力發展綠色、特色農產品種養,推進農產品加工業轉型升級,實施農業品牌精品培育計劃,打造特色農業產業集群,提升農業產業化水平。深入實施農村產業融合發展項目,培育鄉村新產業新業態。
“產業是農民增收的重要渠道,興業才能富民。”中央財辦副主任、中央農辦副主任祝衛東說,發展鄉村產業,根本目的還是富民,要完善聯農帶農機制,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扶持政策同帶動農戶增收挂鉤,探索通過保底分紅、入股參股、服務帶動等方式,讓農民群眾有活干、有錢賺。
隨著鄉村全面振興的推進,不僅僅是錢袋子鼓起來,村裡的喜人變化還會有更多:人才隊伍壯大,更多青年入鄉發展和就業創業,鄉村醫生向執業(助理)醫師轉化,農村公路骨干路網加快提檔升級,鄉村綠化美化,城鄉學校共同體建起來,基本醫保、大病保險、醫療救助制度保障進一步強化,鄉鎮區域養老服務中心提質增效,農村社區服務設施更完善……
黃漢權認為,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以來,農業農村發展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鄉村振興實現開局好、起步穩、基礎牢。接下來,要抓實抓細各項工作,一件事情接著一件事情辦、一年接著一年干,繪就鄉村全面振興壯美畫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