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雲南頻道>>要聞

搬出大山天地寬 “嵌”在一起共發展

人民網記者 蔡樹菁 程浩
2025年02月25日08:45 | 來源:人民網-雲南頻道
小字號

正是二月好春光,綠意已悄然爬上枝頭。晚飯過后,在雲南省昭通市魯甸縣卯家灣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區,老人們悠閑地散步,孩子們嬉戲玩耍,社區寬闊處人群更為聚集。

“來啦來啦,音樂響起來!”隨著一聲招呼,歡快的音樂響起來,男女老少們穿著各類民族服飾圍成一圈,踩著節奏,舞步輕盈,不時有新人加入,一曲又一曲,圈子逐漸變大。

【圖1】卯家灣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區各族群眾在廣場舉辦活動。-受訪者供圖

卯家灣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區各族群眾在廣場舉辦活動。受訪者供圖

魯甸縣卯家灣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區是全國跨縣易地搬遷建檔立卡貧困戶人口最多的安置區,共安置魯甸、巧家、彝良、永善、鹽津5縣39100名漢、彝、苗、回族等搬遷群眾。打跳,是這裡各族群眾共同的愛好,也是大家交流交融的重要載體。

“以前都不敢想,還能過上這樣的好日子。”卯家灣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區和悅社區七旬老人鄒文昌說。盡管跳不動,但他也要坐在一旁感受歡樂的氣氛,和老友拉拉家常。

鄒文昌來自魯甸縣梭山鎮,老家山高坡陡、土地貧瘠,曾經一家5口人擠在狹小的房子裡,搬遷后的新房子有100多平方米。“住著很舒服,就是學坐電梯花了點時間。”他不好意思地說。

搬出大山天地寬。昭通是全國脫貧人口最多的地級市,630萬人口中有187.5萬貧困人口,其中30多萬人生活在邊遠、民族、石漠化、水土流失嚴重的高寒地區。為破解“一方水土養不活一方人”難題,全市累計建成373個集中安置點,打造以靖安、卯家灣為標杆的9個萬人以上集中安置區,35.47萬人住進了互嵌式社區的幸福家園。

【圖2】航拍卯家灣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區。-受訪者供圖

航拍卯家灣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區。受訪者供圖

“一山有一山的脾氣”,散落在各個山頭的人住到一起,會有矛盾嗎?“有!還不少。”魯甸縣硯池街道黨工委書記熊娟細數,家庭矛盾、經濟糾紛、鄰裡矛盾……“都各有特點,群眾的事一樁也不是小事。”

有矛盾,那咋整?“頭腦風暴,想辦法化解。”熊娟說,硯池街道以基層黨組織建設為引領,創新探索“紅黃綠”精細化管理機制,把問題、矛盾、困難在一線解決,鼓勵社區各族群眾參與管理,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促進各族群眾交往交流交融。

更重要的,還要讓搬出大山的各族群眾逐步能致富。昭通制定印發《昭通市易地扶貧搬遷“安居”“樂業”“幸福”三步曲工作方案》等系列政策文件,在“搬得出、穩得住”方面發力。同時,與省外274個地區建立勞務協作長效機制,開創“出家門、上車門、進廠門”“點對點、一站式”勞務輸出昭通模式,實現有勞動力的易遷家庭至少有1人穩定就業。

【圖3】硯池街道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促進各族群眾交往交流交融。-受訪者供圖

硯池街道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促進各族群眾交往交流交融(資料圖)。受訪者供圖

針對無法外出務工的人員,當地在安置區周邊發展蘋果、馬鈴薯、香蔥、花椒等產業,抓住承接東部產業轉移的機會發展產業,各族群眾共同實現“家門口”就業,騎著車、走著路就能去上班。

石榴花開烏蒙山。通過融合式發展、互嵌式社區、立體式交融平台“三個構建”,昭通形成了互嵌式社會結構和社區環境,縱深推進“石榴紅”工程、“枝繁干壯”工程和“三項計劃”,促進了各民族在空間、文化、經濟、社會、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紅黃綠”機制榮獲雲南省社會治理創新一等獎,入選全國鄉村振興易地扶貧搬遷后續扶持典型案例。目前,昭通成功創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縣3個,省級民族團結進步示范縣實現全覆蓋。

(責編:徐前、朱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