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雲南頻道>>文旅

超半數受訪者家中的元宵節燈籠是自制的

2025年02月13日08:38 | 來源:中國青年報
小字號

原標題:超半數受訪者家中的元宵節燈籠是自制的

  在全國不少地方,元宵節都會賞花燈、猜燈謎,許多人家也會在元宵節這天,在家中准備燈籠。今年元宵節,你家准備燈籠了嗎?日前,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聯合問卷網(wenjuan.com),對1342名受訪者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超半數受訪者表示今年元宵節家中的燈籠是自己動手做的,其中,19.7%的受訪者完全是自己做的,還有33.0%的受訪者買了半成品自己組裝。

  超半數受訪者表示家中的燈籠是自己動手做的

  “小時候一到元宵節,我最期待的就是大人給我買的小燈籠了。紅的綠的,到了晚上點亮后特別好看,我們經常提著小燈籠去鄰居家串門。”河北唐山的90后周一鳴現在也有了孩子,今年元宵節,他買了手工制作燈籠的素材,跟孩子一起制作了小兔子燈籠,“孩子很喜歡”。

  燈籠是元宵節最具特色的慶祝元素之一,不少人家都會在這一天准備燈籠。調查顯示,近兩成受訪者(19.7%)表示今年的元宵節燈籠完全是自己做的,三成(33.0%)受訪者買半成品自己組裝,還有近四成(39.6%)受訪者直接買了現成的。

  今年53歲的河北滄州河間市市民李青說,河間有被稱為“京南第一府”的河間府署,每年元宵節,河間府署都會舉辦燈會,花燈樣式又多又漂亮,還有用彩燈布置的“昆虫世界”、十二生肖等主題。“府裡所有樹木都被彩燈裝點,古建筑到了晚上燈火璀璨,美極了。”說起元宵燈會,李青滔滔不絕,“樹上還會懸挂《詩經》燈串,形成一棵棵‘詩經樹’,在裝點之余更增加了文化氛圍。”

  四川成都的00后趙程瑜也對家鄉的元宵節燈會念念不忘。“每年元宵節,成都的武侯祠、錦裡、天府芙蓉園都會舉辦盛大燈會,根據不同主題打造出各種造型精美的花燈,比如諸葛亮的羽扇造型花燈、熊貓花燈等。燈會現場還有猜燈謎活動,猜中還有小獎品。”趙程瑜說,除此之外,還有燈光秀、無人機表演,人們還會放孔明燈,特別有節日氣氛。“這幾年成都的元宵節吸引了全國各地越來越多的游客,還有不少外國友人,更具開放性和包容性了。”

  元宵節習俗的傳承是集體記憶的一種延續

  在河北一所公立中學擔任語文老師的李愛華說,元宵節賞燈習俗由來已久,有著豐富的象征意義。“人們點燈祈福,寄托對未來生活的美好祝願。花燈中很多圖案都來源於中華傳統文化中的文化符號、精神圖騰,有托物寓意的作用。比如龍燈,代表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精神品格﹔魚燈,因‘魚’諧音‘余’,是豐收和吉祥的象征。”她還表示,猜燈謎活動是一種很好的傳統文化的傳播方式,既能夠增添節日氛圍,又能用詩詞典故等有趣的形式激發人們對傳統文化的熱愛。

  在李青眼中,元宵節習俗的傳承也是集體記憶的一種延續,“不管是吃團圓飯、挂燈籠,還是傳統手藝和表演,都應該得到傳承。”她覺得,當下最大的挑戰,是讓現在的孩子在現實中而不是電子設備中去認識和感受傳統節日,“比如舉辦有吸引力的元宵節民俗活動,激發孩子的興趣,讓他們放下電子產品走出家門,親眼去看看去感受下元宵節的燈會、廟會。”

  李愛華也表示,元宵節傳遞的文化情感是溫情的、幸福的,我們可以採取一些更沉浸式、更有體驗感、更親切的方式向青少年傳遞這種情感。“社區可以多舉辦一些諸如制作花燈等相關的活動,讓家庭成員都親身參與進來。”她介紹,現在學校也在鼓勵家長在元宵節期間多帶孩子參與傳統活動,“像我們學校,就布置了與家人一起包湯圓,一起體驗一項民俗活動等寒假實踐活動”。

  參與本次調查的受訪者中,00后佔14.4%,90后佔40.5%,80后佔34.4%,70后佔8.5%,60后佔2.0%,其他佔0.2%。家鄉在東北地區的佔7.6%,華東地區的佔26.7%,華北地區的佔19.9%,華中地區的佔16.1%,華南地區的佔19.2%,西南地區的佔8.0%,西北地區的佔2.5%。  (應受訪者要求,李青為化名  記者 杜園春 實習生 李斯宇)

(責編:木勝玉、徐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