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雲南頻道>>文旅

雜木如何成良材

彭明浩
2025年02月08日08:18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雜木如何成良材

  山西岱廟天齊殿選材圖。  彭明浩供圖

  我國古代建筑的首要特征是“以木材為主要構材”,然而長期以來,除“北鬆南杉”的大體印象外,我們對我國古建筑究竟使用了何種木材並不十分清楚。

  山西南部是我國早期建筑保存最多的地區。長治、晉城、臨汾、運城這4個市約存元代以前木構300座,佔我國早期建筑的一半有余。借助“山西南部早期建筑保護工程”修繕的機會,我們發現,這一地區的建筑選材在金元時期發生了巨大轉變。

  通過40余處相關建筑案例的系統考察,可以發現金元時期山西南部古建筑一改唐宋以鬆木為主體木料的傳統,大量使用楊木,也普遍使用槐木、榆木、櫟木、椿木等木料。以北宋天聖元年(1023年)創建的萬榮稷王廟大殿為例,鬆木是該殿普遍使用的材料,反映了鬆材作為早期建筑的良材被廣泛使用,而除此之外,該殿斗拱中所有的節點構件——斗,均使用槐木。這一現象不僅限於山西南部,也見於唐代佛光寺東大殿與北宋晉祠聖母殿,可見這是當時匠人的共識。

  這種選材變化與自然環境變化緊密相關:鬆木勁直,是建筑營造活動的優先選材,但積年方成大料,隨著人們大量採伐,建房、燒炭,唐五代時期山西南部大多數丘陵、近山地區的鬆林就已遭到破壞,至宋,大部分地區“鬆山大半皆童矣”。由於鬆林資源的減少,人們不得不選用日常常見的鄉土樹種。而這一地區,楊、榆、槐、椿最為普遍,它們生長能力強,易於選取,但分布零散混雜,不易於批量砍伐加工,因此建筑選材上材質規格不一、比較繁雜。

  鄉土樹種代替鬆木,給這一地區的建筑帶來了兩點明顯變化。一是結構做法的改變。宋代以前,建筑主體構件選用鬆木,其樹干通直,適合加工為斷面是長方形的規整構件。由於選材較為單純,各構件斷面尺度相當,逐層向上疊累,無明顯主次之分。金元時期,大型承重構件如柱、梁、額等改用楊木,為了彌補楊木質軟易腐等材性上的欠缺,盡可能保留材料原來的體量以增大受力,構件變得粗大壯碩,斷面尺寸為拱、枋等其他構件的數倍,斗拱在建筑中的結構功能逐漸弱化,形成了較為簡練、直接的主體框架。這直接影響到了明清建筑的結構體系。

  二是施工方式的改變。工匠不再將大材加工為方直構件,而是順應樹木的自然走向,保留了大量彎材。且由於選材雜亂,即使同一排檐柱,柱徑也會有大有小,同一列梁架,梁身也會有彎有直。這導致與這些主體構件交接的輔助構件都需靈活調整。

  賈思勰《齊民要術》載:“白楊,性甚勁直,堪為屋材,折則折矣,終不曲撓……凡屋材,鬆柏為上,白楊次之,榆為下也。”現存山西南部歷經七八百年的金元木構尚保存大量楊木構件,也說明其經得起時間的考驗。成就楊木的背后,是我國傳統工匠基於其材料的特性,所採取的適應性加工和改造手段,甚至為此調整了結構做法和施工方式。

  良材難覓,雜木也可充用棟梁,但更依賴良匠的揀選和加工。

(責編:木勝玉、徐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