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假期雲南文旅市場人氣旺活力足
![](/img/2020wbc/imgs/icon_type.png)
今年春節假期,雲南熱潮涌動、游人如織,民俗游、鄉村游、旅居游、研學游等業態熱度走高,新場景、新玩法出圈出彩。借著8天長假的東風,雲南省多措並舉豐富市場供給,優化旅游服務,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文旅市場活力足、消費旺。
擴大產品供給 培育消費場景
去年12月,春節申遺成功,為蛇年新春增添了特別的文化味。多家旅游平台數據顯示,傳統文化游成為假日裡的“頂流”,蘊含著巨大的商機和潛力。
春節期間,昆明南屏街張燈結彩、年味濃濃。利用該區域商鋪密、景點多、人氣旺的條件,昆明市文化和旅游局與五華區政府按照“三個集市+一個中心展演區”的布局,持續開展“非遺賀新春——雲南非遺過大年”展示展演活動。
圍繞非遺文化,將傳統戲劇、民族歌舞、民俗巡游、非遺集市、中醫藥健康養生集等活動組合式推出,不僅聚集了更多人氣,也有效拉動了片區文旅以及餐飲、購物等多種消費。記者從昆明市文旅局獲悉,昆明市將充分發揮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優勢,將此次近100個非遺項目和200多位非遺傳承人參與的61個重點主題活動的熱度在全市各縣(市、區)延續,用非遺模式助推文旅消費。
為探索AI時代新消費體驗形態,省文化和旅游廳與百度百科共同打造“雲南非遺過大年”AI追年地圖,分時間、分區域、分特色提供活動指引,便於公眾就近體驗系列活動。
發揮文化賦能、旅游帶動作用,文旅融合是大勢所趨。業界認為,傳統文化尤其是傳統節日文化具有寶貴而豐富的歷史文化價值,賦予了文旅融合發展能量。假日期間,雲南省旅游產品業態模式推陳出新,推出包含24條旅游線路的6個專題文旅產品,在16個州(市)陸續開展230余場非遺重點活動,以節日經濟促進文化旅游業轉型升級和地方經濟高質量發展。
同時,通過盤活提升存量空間、打造新型消費場景、發展夜間文旅經濟等措施,全省各地以春節假日為契機,積極培育文旅消費場景。
頭頂鳳翅紫金冠的“悟空”、俏皮又可愛的生肖蛇……蒙自南湖公園舉辦的南湖“緣起奇妙夜”系列活動,用熠熠生輝的燈組將夜晚裝點得如夢似幻,還配套開展互動游園、泛舟南湖、舞龍舞獅、煙花秀等活動。
1月31日,華寧碗窯村新春第一窯開窯。開窯儀式現場,造型繁多、釉色斑斕的茶盞、碗碟、花瓶讓游客們目不暇接,還有舞龍舞獅、煙盒舞等傳統民俗表演增添氛圍﹔華寧陶拍賣師把新鮮出爐的陶器舉在手中,開啟“0元起拍”,圍觀群眾踴躍報價、歡呼喝彩。“這樣的旅游場景特別有互動性和參與感,讓大家沉浸式感受華寧陶的文化底蘊和獨特魅力。”專程從遼寧來雲南過年的吳永滿意地說。
滿足不同需求 優化消費環境
多元化旅游新需求,催生了商業領域諸多創新變革,也為文旅市場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帶動上下游產業鏈協同發展。
作為旅游要素之一的美食,在這個假期展現著雲南文旅消費的旺盛活力。
1月30日,連續舉辦11年的梁河九保古鎮美食街如約開街,五湖四海的客商和游客匯聚一堂,在舌尖上感受獨具特色的年味和鄉情。在臨滄,山西游客陳靜品嘗了雞肉爛飯、手撕雞、永德涼雞、勐佑烤雞等特色美食。“雞這一食材,在臨滄人手中被演繹得淋漓盡致。這次旅行的主要目的就是品嘗最地道的美食佳肴。”她說。
除了在美味佳肴裡品年味,旅游商品也是可帶走的“春節記憶”。日前,“暖冬有約 樂購勐海”“相約茶香雙江 游購好物之旅”“縱享峽谷鄉愁 暢購怒江好物”等3條雲南線路入選文化和旅游部推出的“年禮好物 自在鄉村”主題精品線路。開發設計和宣傳推介中,3條線路把創意產品作為重點內容,“勐勐”“海海”文創產品、佤族雞樅陀螺、民族樂器笛哩圖等吸引了包括年輕人在內的游客群體關注。
旅居雲南的熱潮在這個春節格外明顯。因為向往冬日暖陽,來自新疆、黑龍江、陝西、甘肅、四川、重慶、浙江等地的不少游客選擇在永仁旅居過年。為服務好旅居過年的游客,特別是老年人、學生等群體,永仁縣組織了文化小劇場、傳統舞龍、傳統體育競技、郁金香嘉年華等豐富多彩的群眾文化活動,讓游客們在當地溫暖過冬、熱鬧過年。
繁榮文旅消費、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和幸福感,離不開良好的消費環境。節日期間,全省加強旅游市場綜合監管,推進跨部門執法協作,暢通舉報投訴渠道,線上線下同步治理。昆明、西雙版納、麗江等州(市)開展了文旅市場交叉執法檢查,同時抓好重點文旅場所、游樂設施、住宿餐飲等安全監管,提高應急處置能力。
為提升公共服務水平,省委網信辦、省文旅廳共同主辦“冬暖花開·雲南喊你過大年”2025年春節千名文旅博主網絡“喊麥”宣傳推廣活動,省文旅廳、省氣象局聯合發布春節天氣及出游提示,雲南文旅志願者在各地深入開展多樣化服務。隨著入境游的火熱,中國鐵路昆明局集團有限公司加強與海關、邊檢及旅行社的信息對接預判,及時提報運力需求,並配備多語種智能翻譯機,為境外游客提供周到細致的服務保障。
“文旅消費可以直接拉動‘吃住行游購娛’等上下游產業,對於穩就業、穩收入、穩經營主體具有重要意義,逐漸成為推動我國經濟增長的新引擎。”相關專家建議,全省各地各部門要積極擁抱新形勢、新業態,深挖傳統文化內涵和地方文化特色,鞏固提升相應配套措施,推動文旅市場持續向好,將文旅發展推向新的高度,為雲南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新的增長點。(記者 朱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