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金屬集團:黨建賦能“四鏈”融合

作為“有色金屬王國”,近年來雲南省用活資源稟賦、不斷壯大資源經濟,成為錫、銦、鍺、貴金屬新材料、液態金屬等領域的眾多原創技術策源地,培育出諸多行業龍頭和產業鏈“鏈長”,其中就包括在貴金屬領域擁有系列核心技術和完整創新體系的企業——雲南省貴金屬新材料控股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貴金屬集團”)。
近年來,貴金屬集團全力打造創新驅動新引擎,已發展成為集“產學研用”為一體,專門從事貴金屬新材料技術創新、研發制造、產業孵化、工業生產、資源循環利用和貴金屬價值鏈管理的高科技企業。貴金屬集團堅持以高質量黨建引領高質量發展,立足創新驅動發展基本盤,深耕厚積新質生產力,以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四鏈”深度融合蓄勢聚能,向全球貴金屬新材料生態鏈頂端躍遷。
雲南省貴金屬新材料產業園。貴金屬集團供圖
黨建引領 “軟實力”助推“硬發展”
2024年,雲南省人民政府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黨委在全國率先制定印發了《推進黨建與生產經營有效融合的實施辦法(試行)》及《推進黨建與生產經營有效融合“流程圖”》,提出破解企業黨建與生產經營“兩張皮”問題的創新思路,探索總結黨建工作與生產經營有效融合的方法路徑,細化明確重點工作。
據此,貴金屬集團堅持思想意識、組織架構、制度機制、目標措施全方位、全過程融合思路,把黨的領導貫穿改革發展全過程,將黨建融入企業改革攻堅、科技創新、安全環保管理、投融資管理、採購營銷管理、招投標管理等關鍵環節,實實在在推進黨建與企業生產經營有效融合,以黨建工作“軟實力”助推生產經營“硬發展”。
貴金屬集團“以高質量黨建引領保障貴金屬產業高質量發展”為工作主線,建立“五五四”黨建工作路徑,從思想、組織、環境、隊伍、文化5個要素深度切入,實施“強引領力、強組織力、強保障力、強支撐力、強聚合力”5大行動,健全“組織、機制、經費、制度”4大保障,深化17個子品牌建設,構建具有貴金屬產業特色的品牌體系,讓每個基層黨組織和每名黨員都成為集團完成使命任務和實施創新活動的參與者、推動者。
貴金屬集團用好考核“指揮棒”,樹牢黨建業務雙結合、質量效益雙促進導向,引導基層黨建工作以“雙融雙促”為指導,圍繞產業建設和科技創新主題開展實踐,涌現出“哪裡有需要,哪裡就有黨員突擊隊”“立項攻關、黨員創效”“黨建+N”等一批旗幟鮮明、成效明顯的子品牌,總結凝練了黨員隊伍帶頭亮目標、亮任務、亮示范作用的項目攻關做法,探索建立了“黨建+經營績效評價”考核體系,系統搭建了“成果匯”展示交流平台,通過系列舉措扎實構建“上級要求什麼,項目需要什麼,黨組織就做好什麼”的基層組織體系。
研產融合 打造科技創新策源地
2024年4月,貴金屬集團以“打造科技創新策源地 賦能發展新質生產力”為主題召開了第二屆科技大會,公布多項科研成果的同時,布局了100余項科技攻關項目。貴金屬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王建強在會上表示,貴金屬集團把創新驅動作為集團發展的重大戰略,將努力成為服務國家戰略的主力軍,激活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打造深化學科建設的主陣地,成為培養創新人才的聚集地,凝聚促進共同發展的最大合力。
近年來,貴金屬集團一方面改革以實驗室公司為中心的分類和設立模式,大力推進科技創新平台建設,持續加強9個國家、11個省部級創新平台建設運行,在雲南國企中首家建立國家重點實驗室、首批建設雲南貴金屬實驗室﹔另一方面以人才鏈打造創新鏈,通過上市公司股權激勵,在實現20%的骨干員工與產業發展“雙重綁定”的基礎上,又在雲南省率先試點創新項目核心骨干人員跟投,實施“新”人員激勵機制,構建“1+4+N”創新項目跟投孵化體系,以1家實驗室公司為試點單位,成立4家初創公司,以未來孵化N個項目為願景,實現科技成果孵化產業、轉化效益、穩定反哺的有序銜接。
此外,貴金屬集團優化整合資源配置,圍繞產業鏈帶動行業打造創新鏈,聯合多家優勢單位,建立以項目為載體,以技術為紐帶的“產學研用”合作模式,圍繞貴金屬行業重大需求,共同承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省重大科技專項等一批重大、重點項目,突破了貴金屬行業系列核心、關鍵技術,開發出系列“國五”“國六”汽車尾氣淨化催化劑產品,填補了多項行業技術的空白﹔開展稀貴金屬濺射靶材攻關,打破了國外技術封鎖,解決了靶材國產化率低等瓶頸,實現進口替代並向國外著名半導體公司銷售。
近5年來,貴金屬集團承擔國家重大科技項目70余項,獲得省部級獎勵9項,其中一等獎2項,全力把科技創新這一“關鍵變量”轉化為高質量發展的“最大增量”。
創新機制 打造人才“蓄水池”
作為雲南省屬企業中唯一具備研究生招生資格的單位,貴金屬集團很多員工都在集團內完成了“從學業到事業”的轉變。在這裡,所學更針對所用,“產學研用”真正通過學以致用的機制融合起來。
圍繞國家戰略需求,貴金屬集團創新學科體系建設,加強新材料、新能源技術和儲能技術、先進制造、高端裝備及化學制劑等5大國家急需學科專業領域與昆明貴金屬研究所相關學科深度整合,精選研究生培養方向﹔整合材料科學與工程、冶金工程、工業催化等3個專業,與雲南省經濟發展急需的稀貴金屬一次資源開發、化學化工、制藥工程等一系列學科和專業交叉融合,形成以稀貴金屬新材料、稀貴金屬資源循環利用、稀貴金屬精細化工等為特色的研究方向。
在實現教學端與產業端緊密結合,學科體系構建與產業跨越發展齊頭並進的基礎上,貴金屬集團讓碩士研究生參與科研項目的策劃、立項、實施、結題等科研環節,同時探索建立“本科—碩士—博士—博士后一體化”培養體系,形成人才支撐科技創新、科技支撐產業發展、產業反哺科技持續創新的良性循環機制,構建中國貴金屬領域專業人才“蓄水池”。
目前,貴金屬集團已有3個碩士學位授權點、1個博士學位聯合培養點和3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近5年培養貴金屬領域研究生86人。
同時,貴金屬集團作為雲南省屬企業2024年“博士招引三年行動”和高層次人才招引活動牽頭單位,實施“122人才工程”,通過建立全球招才引智站和人才服務中心、設立“引才伯樂獎”、健全柔性引才機制等措施,豐富人才引進渠道。近3年來,貴金屬集團已引進博士48人、碩士110人、“雙一流”本科27人,青年博士增長近9倍,國家、省“興滇英才支持計劃”等重點人才專項增長50%以上。
以“鏈主”之姿 創貴金屬新材料產業集群
融合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貴金屬集團充分發揮“鏈主”企業“鏈長”作用,加速打造和建設千億級的貴金屬新材料產業集群。
貴金屬集團主動融入國家重點區域發展、創新能力建設的總體規劃,以集團“1234”發展戰略為統領,建設“一總部、多園區、兩平台、1+N中心”的業務區域布局。在產業鏈上,貴金屬集團推進與頭部企業合作,每年牽頭舉辦貴金屬行業會議、論壇,發布藍皮書,編制貴金屬行業信息,每年吸引200余家行業協會、高校、企業等參會,搭建行業交流平台,支撐貴金屬新材料產業發展。自2018年以來,貴金屬集團連續入選國務院國資委“雙百企業”名單。
為打造自主可控、安全穩定的貴金屬新材料產業鏈、供應鏈,不斷擴大產品市場,貴金屬集團在綠色高效回收領域建立鉑族金屬二次資源循環利用標准及規范,建成國內規模最大的貴金屬資源再生循環利用產業基地﹔在產品領域打造催化劑細分領域的標杆企業,多個新產品填補國內空白、實現進口替代,打造首批貴研精品20個,增強國內國際競爭力﹔在貴金屬供給服務領域,初步建成中國領先、具有國際較強影響力的貴金屬供給服務平台,形成了貴金屬新材料制造、貴金屬資源綜合循環利用和貴金屬供給服務三大體系相互支撐、協同發展的閉環綠色循環產業鏈,為我國貴金屬新材料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和自主可控提供支撐保障。
據介紹,未來,貴金屬集團黨委將以高質量黨建為引領,立足雲南的戰略定位和優勢,協同各類創新主體,推動“四鏈”融合,以構建創新生態圈涵養新質生產力,以創新聚能,推動雲南貴金屬新材料產業高質量發展,助力雲南向“新”出發。(高勤琴、劉永華)
來源:雲南省貴金屬新材料控股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