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數”看雲南怒江之變

人民網昆明12月13日電 (記者符皓) “70年來,在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在黨的民族政策光輝照耀下,我們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高舉中華民族大團結旗幟,勵精圖治、銳意進取,書寫了從落后走向進步、從封閉走向開放、從貧窮走向富裕的恢宏篇章。”12月12日,“感恩奮進七十載·同心筑夢新怒江”——雲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成立70周年專場新聞發布會在昆明舉行,怒江州委副書記、怒江州人民政府州長李文輝通報了怒江州70年來的發展成果。
地區生產總值從593萬元到262.09億元
據通報,怒江州成立初期,多數地區尚處於原始社會末期,經濟總量和生產力水平十分低下。經過70年的艱苦奮斗,較1954年,怒江州地區生產總值從593萬元到262.09億元,翻了11番,年均增長12.7%﹔人均GDP從32元到4.85萬元,翻了9番﹔規上工業總產值翻了12番,年均增長14%﹔地方一般公共財政預算收入翻了12番,年均增長13.3%﹔產業投資翻了16番,年均增長16.7%。
如今,全州草果種植面積達111.45萬畝,預計2024年草果全產業鏈綜合產值將突破20億元,帶動16.5萬果農人均增收3400元以上。
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1萬元
怒江州成立初期,各族人民過著衣不蔽體、食不果腹的貧困生活,刀耕火種是主要的生產方式,千腳落地房是主要傳統民居。脫貧攻堅之前,全州貧困發生率曾一度高達56.24%,超全國平均水平的9倍以上。
經過70年的艱苦奮斗,怒江徹底摘掉了千百年以來的絕對貧困“帽子”,獨龍族在全國28個人口較少民族中率先實現整族脫貧,超過10萬人搬遷入住城鎮,26.96萬農村貧困人口全面脫貧,249個貧困村全部出列,4個貧困縣(市)全部摘帽,實現了從區域性深度貧困到區域性整體脫貧的千年跨越,在中國減貧史上留下了具有典型意義的“怒江案例”。
同時,通過接續推進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全州26.4萬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20.59萬人,其中15萬脫貧勞動力轉移就業12.41萬人。通過因地制宜“招小商”、辦小微企業和幫扶車間,大力推行“以工代賑”促進群眾就地就近就業,做到掙錢顧家兩不誤。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1萬元。
建成各類跨江橋梁160座
怒江州成立初期,境內沒有一條公路,沒有一座橋梁,怒江各族人民被禁錮在大山裡,與世隔絕。
經過70年的不懈努力,高山峽谷間舊貌換新顏,城鄉面貌更加靚麗。高黎貢山獨龍江公路隧道全線貫通,獨龍族群眾徹底告別了每年長達半年大雪封山的歷史﹔建成各類跨江橋梁160座,完成“溜索改橋”工程36座,徹底告別了在溜索上驚心動魄過江的歷史﹔保瀘高速公路建成通車,蘭坪豐華機場建成通航,結束了怒江不通高速公路、沒有機場的歷史﹔怒江美麗公路惠及沿線3個縣(市)19個鄉(鎮)30余萬群眾,行政村100%通硬化路、通郵、通客,自然村通硬化路率高出全省平均水平16.88%,如今的怒江大峽谷天塹變通途。
同時,建成配套齊全、功能完備的易地搬遷集中安置點67個,農村危房改造、農房抗震改造、民族地區農房功能提升試點等項目受益群眾7.2萬戶,昔日“竹籬為牆、柴扉為門、茅草為頂、千腳落地、上樓下圈”的吊腳房、木草屋成為歷史。
全州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54.21%。網絡信號實現鄉鎮(街道)、村(社區)100%全覆蓋,獨龍江鄉成為第一個整族用上4G、全省第一個打通5G電話的鄉鎮,怒江各族人民傳遞信息方式從“放炮傳音”到現在的“人人有手機,處處有網絡”。
人均預期壽命從35歲增至70歲
解放初期,99%以上的怒江各族兒女,不會講漢語,讀書是個遙不可及的夢。僅有醫療機構2個,衛生技術人員28人,病床163張。
經過70年的砥礪奮進,怒江實現了學前教育“一村一幼”,公辦園、普惠性幼兒園覆蓋率分別達98.6%、98.24%,形成了“從學前教育到高等教育全覆蓋,公辦、民辦全覆蓋”的學生資助體系。怒江職業技術學院成立並招生,告別了怒江沒有高等院校的歷史。
截至2023年底,全州學前三年毛入園率、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高中階段毛入學率分別達到92.65%、91.64%、90.16 %。
醫療衛生機構數量、床位數較自治州成立初期分別增長了15.6倍、47.5倍,實現了三級甲等綜合醫院“零”的突破,縣(市)人民醫院均創建為二級綜合醫院,255個行政村(社區)實現標准化建設。人口平均預期壽命由自治州成立初期的35歲增長到2020年的70歲。
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水質達標率達100%
70年來,怒江州堅決扛牢生態環境保護神聖職責,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國家西南生態安全屏障更加牢固。
通過系統推進“怒江花谷”、怒江大峽谷環境提升和城鄉綠化美化三年行動等生態建設,累計完成營造林建設672.54萬畝,封山育林234.42萬畝、義務植樹4188.54萬株,森林面積達1744.96萬畝,森林覆蓋率達67.77%,位居全省第3位。全州林地佔國土面積比例、自然保護地佔國土面積比例、林木綠化率、林分平均蓄積量四項指標均居全省第1位。
怒江、瀾滄江干流和獨龍江水質達Ⅱ類以上,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水質達標率達100%。4個縣(市)政府所在地平均優良天數比例為99.5%,境內三大水系15個地表水國控、省控監測斷面水質均達到或好於III類,斷面水功能區劃達標率100%。怒江州被授予第四批“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州”稱號,貢山縣被命名為國家第三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
民營經濟佔全州生產總值的比重達42.6%
70年來,怒江州持續深化改革開放,破除制約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發展活力愈加充沛強勁。全州政務服務事項網上可辦率超過99%、“最多跑一次”事項比例超過97%。建立完善州級領導和部門“一對一”服務企業制度和每月“服務市場主體工作日”活動,認真落實助企惠企政策措施,市場主體發展到5.37萬戶,民營企業佔全州企業的86.5%,民營經濟佔全州生產總值的比重達42.6%。
加快發展口岸經濟,推進片馬口岸升級為國家級口岸,怒江首個邊民互市市場投入運營。2023年完成對外貿易進出口總額11.73億元,增長395.1%。
建成79個現代化邊境幸福村
70年來,怒江州以為國守邊固邊穩邊為己任,不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民族團結之花開得更加絢麗多彩。建成79個現代化邊境幸福村,累計創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示范單位8個、全省示范區示范單位267個,建設民族團結教育、研究、實踐基地6個,怒江州被命名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州”,涌現出“人民楷模”高德榮、“最美奮斗者”鄧前堆、“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個人”桑南才等先進典型。
通過全面構建社會治安防控網,怒江州連續保持10年無惡性命案發生,全省安全感滿意度調查結果連續幾年排名全省第一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