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花農多賺點,讓花店節約點”(青春日記)
雲南是花卉產業大省,然而,傳統的鮮花交易多是線下交易、多級交易,過一道中間商,可能就加價兩三成,損耗也要多出不少。多級交易、層層加價,導致花店買花貴﹔先剪花、后賣花的交易方式,令花農議價能力弱。
如何讓老百姓買花便宜,花農也能多掙錢?我和一群80后、90后伙伴一合計,“互聯網+花卉”創業在雲南昆明有著特別的優勢——種植、交易、物流產業鏈集聚,通過花農、花店直接在線交易,花農先賣后採,收入增加、時間縮短、損耗降低,可以實現“讓花農多賺點,讓花店節約點”。
想法有了,真正落實起來卻困難重重。搭建線上交易平台不難,難的是吸引花農和花店來到平台交易。剛起步時,一天的訂單量隻有個位數,願意供貨的花農也少之又少,為了讓用戶到平台交易,我們團隊自己去線下花卉交易市場採購鮮花,再發給各個花店。這種忙碌一整天卻仍入不敷出的日子持續了大半年,才讓平台的“人氣”逐漸旺起來。
在創業過程中,我意識到,年輕人創業要堅持長期耕耘。單純靠價格低,或許能吸引一批用戶,但隻有綜合性價比高才能留住用戶。“種花不容易,抽檢不合格就不賣,多浪費啊!”一開始,不少花農對平台抽檢很抵觸。為了幫花農提升管理水平,我們在田裡連續蹲守幾個月,跟花農一道琢磨種植技術。鮮花品質有了保障,買賣更容易了,花農不僅抱怨少了,還主動要求抽檢:“我種的花你放心檢!”
不只是我們,很多從事花卉行業的年輕人也在發力。雲南是中國鮮花產業的重要市場,一群年輕的鮮花主播從五湖四海聚到昆明,00后新農人也陸續上崗,有的當地年輕人大學畢業就回到了花田,以更科學的方式種花、交易成為他們對自己的要求。
我們一邊開設網絡課程教花店如何運營,一邊跟農資公司合作,引導花農科學種植,用汗水澆灌出一路芬芳。短短三四年,我們的鮮花交易平台就吸引了上萬家花農、十幾萬家花店在線交易,幫助上萬鮮花種植戶增收致富。如今,大量花店花農在我們平台交易,讓我們對推動本地鮮花產業發展有了更大動力。我們要堅持耐心和細心,不驕不躁、長期耕耘,讓鮮花給越來越多人帶去芬芳。
(作者為雲南花伍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本報記者楊文明採訪整理)
《 人民日報 》( 2024年11月24日 05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