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雲南頻道>>文旅

以心之所感 書寫雲嶺時代華章——讀新聞作品集《我的心在高原》

2024年11月23日13:20 | 來源:雲南日報
小字號

金秋時節,赴四川參加慶祝新中國成立75周年“中國文化記者汶川行”活動。短暫停留成都時,專程到人民日報社四川分社看望調任一年多的同行好友、雲南分社原社長張帆,意外得到一份禮物——尚散發著墨香的人民日報社雲南分社新聞作品集《我的心在高原》(1954—2023)。

“致敬前輩,感受時代,追向芬芳。”這是人民日報社原副總編輯米博華在序言中對該書的總體評價。讀罷全書,亦誠如米博華所言:這是一份厚重情義,也是一份特殊歷史檔案。書不厚,卻跨越70年時空歲月:文不長,卻充滿對職業的執著和對雲之南的熱愛。

這本由人民日報出版社出版、裝幀簡潔大氣的集子,是張帆離滇時滿懷對第二故鄉雲南的無限深情,精心梳理組織選編的。書中精選結集了人民日報設立駐滇記者站(分社)70年間,15位作為雲南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親歷者、見証者的優秀記者的代表作。一篇篇報道,一幅幅圖片,既承載著雲南分社幾代記者“在路上”的求索步履和“在現場”的人生感悟,也銘刻著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雲嶺大地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再到“強起來”的一個個難忘瞬間和發展歷程,更是一代代駐站記者扎根祖國西南邊疆,秉承“邊疆不邊緣,高原更高遠”的情懷,盡職守望與薪火相傳的真實寫照。站在新時代的歷史方位,重新審視和解讀書中那些與時代同行、與家國同向的熟悉場景和人物故事,帶給讀者的依舊是歷久彌新的祖國頌歌和人民禮贊。

在雲南大學中文系求學期間,我選修了新聞專業的部分課程,讀過范長江、鄒韜奮、穆青等老一輩著名記者的作品,其中也包括收錄在這本《我的心在高原》中劉時平、陳勇進等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駐滇記者寫的《茶樹花開》《在崩龍人的村庄裡》等謳歌雲南各少數民族一步跨進社會主義新中國的通訊。“黨的光輝照邊疆,邊疆人民心向黨”“在推進民族團結進步中實現民族復興、國家富強”,這些採訪選題,此后一直成為駐滇記者作品堅守的鮮明主題和不懈追求。

1988年我大學畢業分配到雲南日報社工作時,人民日報記者站還寄住在雲報大院裡辦公。因外出採訪經常遇見碰面,大家彼此都很熟悉,甚至從同行變成了朋友。錢江的《魯奎山啟示》,李春雷的《瀾滄江上筑豐碑》,任維東的《瀘沽湖畔摩梭人》,汪波的《雲南加快民族文化大省建設》,宣宇才的《雲南把良好生態作為發展的有力支撐》,張帆的《老母雞換了頭大水牛》,徐元鋒的《滇池金線鲃的消失與重現》,以及青年記者陳娟的《鐵骨耀警徽 柔情映真愛》、胡洪江的《“陸良八老”種樹記》、楊文明的《為何離家?為何勸返?如何回家?三問北遷亞洲象》、李茂穎的《蒼洱之畔古生村》、葉傳增的《怒江有批背包工作隊》、沈靖然的《一個人的警務室》等等,都是接地氣、沾露珠、冒熱氣的好作品,在不同時期均產生過較為廣泛的影響。他們當中,我最為熟悉的是比我年長的任維東、宣宇才和比我小些的張帆、徐元鋒4位。

摯愛雲南的任維東,在人民日報雲南站工作多年,后調任光明日報雲南站長直至退休,曾榮獲“全國各族青年團結進步先進個人”“雲南省脫貧攻堅先進個人”等稱號。其採訪選題多聚焦極具雲南特色的自然生態、人文歷史,文字、攝影雙槍並舉、深耕不輟。除了新聞作品,《神秘的金三角》《雲南故事》《探訪東方大河》《洱海傳》等專著擁有許多讀者。從在高黎貢山百花嶺拍鳥到探訪易武、班章、冰島等普洱茶名山,我在與任維東交往中對他那份執著的職業精神十分感佩。今年5月,老任推出了他的專著新作“綠色中國茶山行”系列之《攸樂山:青山尋茶》,頗受茶界好評。

睿智和善的東北漢子宣宇才,20年前從福建分社調任雲南分社社長后便愛上了雲南,幾年前轉到省委宣傳部工作仍習慣以記者視覺關注人物、發現問題。當記者期間,數篇關於國計民生、民族團結進步和邊疆建設的重大調研內參,獲得中央主要領導指示﹔做大宣傳亦是行家裡手,成為“改革先鋒”楊善洲、“時代楷模”高德榮、“七一勛章”獲得者張桂梅等全國重大先進典型的重要宣傳推樹者。今年6月,我們同赴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重要孕育地和實踐地福建開展學習調研,為雲南“持續深化作風革命效能革命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出對策建議。

在重慶江津長江邊長大的張帆,兩進雲南,中間赴西藏,去年到四川。西部三個省區的記者經歷,尤其是20多年來沁入心底的“雲南情結”,滋養了他對現實生活的熱情擁抱,練就了他對民族地區發展穩定、民族宗教問題、文化保護傳承的獨特慧眼。他先后參與了昆明世界園藝博覽會、汶川大地震、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魯甸抗震救災等重大新聞事件的報道和組織工作,作品多次榮獲中國新聞獎,並著有《現代性語境中的貧困與反貧困》。去年7月接到調令赴川,他在朋友圈以一首發自肺腑的七絕向滇中父老和朋友們作別:“客舍三迤逾十霜,歸心日夜思幾江。無端更渡金沙水,卻望三迤是故鄉。”我也生發感觸和其原韻即賦相贈:“滇雲楚楚捧吉祥,蜀風殷殷迎露霜﹔百葉百花百味遍,一生一世一筆揚。浪起潮落水天長,晨光夕月履無疆﹔長江泛舟弦歌漾,帆影歸處皆故鄉。”

純朴的山東漢子徐元鋒,在雲南分社工作16年,跑遍了紅土高原的山山水水,一以貫之踐行“四力”,勤奮刻苦蹲點現場,持續不斷長期關注採寫了張桂梅等重大典型和眾多生動感人的雲南故事。他與時俱進堅持創新,消息、通訊、特寫、時評、雜文、紀實散文、報告文學樣樣出彩,報、刊、網、端、微、號、頻全媒體覆蓋。去年人民日報“大地”副刊刊發了他的紀實散文《尋找“山果”》,情真意切,朴實感人,小中見大反映了雲南大山深處鄉村全面脫貧的巨變,真實展現當地群眾幸福安康的新時代面貌。《尋找“山果”》被眾多媒體轉載轉發,根據文章制作的新媒體產品在網民中引起強烈反響,獲得多方好評。《新聞戰線》曾以“發揮好文學作品引導輿論回應關切的獨特優勢”為題,以此為案例對其經驗啟示作了專題總結。去年底,他轉崗寧夏分社社長,在賀蘭山麓、塞上草原開始了新的行走。

往事猶在眼前,未來熠熠可期。回望70年的櫛風沐雨,迎接新征程的賡續奮斗,植根雲嶺大地的綠美河山,徜徉七彩雲南的美好生活,新聞人使命在肩。祝願雲南分社的“新聞后生”們,秉持“永遠在路上”的昂揚姿態,心裝人民,放歌時代,書寫好中國式現代化雲南實踐新篇章。(王永剛)

(責編:木勝玉、朱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