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雲南頻道>>法治

檢察公益訴訟破解跨區劃流域生態治理難題

2024年11月20日08:44 | 來源:中國青年報
小字號

原標題:檢察公益訴訟破解跨區劃流域生態治理難題

  初冬時節,位於山東省南部微山縣的南四湖,湖面薄霧蒙蒙,一排排漁船悠然地停泊在港灣,船身隨微波輕輕搖曳,靜靜地等待著日出時分的第一縷暖陽。

  南四湖地處山東、江蘇、安徽、河南四省交界處,是我國北方最大的淡水湖。曾因多重污染交織,跨行政區劃治理不統一,邊治理邊污染的局面始終沒能得到根本性扭轉。2020年8月汛期,南四湖流域多個斷面出現Ⅳ類至劣Ⅴ類水質。

  南四湖專案是最高人民檢察院(以下簡稱“最高檢”)直接立案辦理的公益訴訟,歷時1年零11天,相關四級檢察機關共辦理公益訴訟205件,其中行政公益訴訟185件、提起民事公益訴訟20件,通過督促各地行政機關依法履職,多重污染在根源上基本得到控制,再現綠水青山美麗畫卷。近日,最高檢督促整治南四湖流域生態環境受損公益訴訟案成為第五十四批指導性案例(生態環境公益訴訟主題)。

  15家煤礦企業整改后外排水質全部達標

  南四湖地處四省交界處,由微山湖、昭陽湖、獨山湖和南陽湖4個相連湖泊組成,入湖河流53條,涉及4省8市34縣(市、區),湖區面積1266平方公裡,流域面積3.17萬平方公裡,是京杭大運河航運交通要道,也是南水北調東線工程輸水干線和重要調蓄水庫,流域生態環境質量與沿湖200多萬群眾的生產生活乃至生命健康息息相關,地位殊為重要。

  由於歷史原因及沿湖地區地理區位不同、經濟社會發展現狀不一,長期以來沿湖各地對流域生態環境的治理重點、執法標准和監管方式等存在較大差異,加之“無人管”“多頭管”“交叉管”問題突出,導致南四湖成為“集中納污區”。

  2021年3月,最高檢下發《關於開展南四湖流域生態環境受損公益訴訟專案相關工作的通知》。接到通知后,山東省滕州市人民檢察院副檢察長劉玲坐不住了。她深知滕州是南四湖流域的一個節點城市,“必須盡快融入南四湖生態治理,從根源上解決問題”。同月,劉玲被確定為南四湖專案組山東分組成員。

  “南四湖水質污染根源在水。”劉玲第一時間找來滕州地圖,研究滕州河湖布局和流向,了解河湖周圍企業排污情況。滕州是南四湖流域的一個節點城市,但滕州5條主干河流沿線167公裡,大部分不通車,劉玲便和同事步行或騎自行車巡河。兩個月時間,他們走訪調研了24個排污口,936家養殖戶……在大量細致的工作之下,真相逐漸浮出水面。

  滕州是魯南地區重要的煤炭產地,轄區有15家煤礦企業,外排廢水硫酸鹽全鹽量長期超標,這些廢水通過河流最終匯入南四湖。“硫酸鹽遇到厭氧環境會產生硫化氫,污染大氣,危害水生生物。”劉玲解釋說。

  作為滕州的支柱產業,“煤炭”關乎滕州的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

  “法律必須遵守,環境必須治理,企業必須生存。”為此,劉玲先后10多次深入企業調研,得知部分煤礦的污水處理設備老舊,加之滕州地下水含鹽量偏高,導致外排水含鹽量超標。

  隨后,滕州市人民檢察院委托具有資質的檢測機構對水質進行檢測,掌握排污証據,並與行政機關開展座談,確立了“一企一策”個性化治理方案。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滕州市人民檢察院和有關行政部門的共同努力,整改后,15家煤炭企業外排水質全部達標。

  污染停止了,但辦案的腳步並未放緩。滕州市人民檢察院督促行政機關依法行使生態環境損害賠償權利,委托環境規劃院制定修復方案,先后5次推動召開磋商會議,經過15個月的不懈努力,2631余萬元生態環境損害賠償金全部交至專項賬戶,將全部用於流域環境修復治理。

  四省統一全流域水污染物綜合排放標准

  “南四湖專案”是滕州市人民檢察院在水質治理領域深入實踐的縮影。最高檢副檢察長、南四湖專案組組長張雪樵指出,跨區劃流域治理成為世界性難題,其根源在於行政執法標准不統一。

  “山東有山東的標准,江蘇有江蘇的標准,這個差異問題困擾著整個流域,遲遲得不到解決。”談及南四湖治理難題,劉玲深有感觸。

  最高檢公益訴訟檢察廳廳長徐向春表示,南四湖流域水污染物排放標准不統一,是影響流域上下游、左右岸貫通一體生態環境治理的根源性問題。

  據介紹,南四湖是山東省設立的省級自然保護區,蘇魯兩省的工礦企業分別執行不同的外排廢水硫酸鹽和全鹽量標准,兩省的運輸船舶雖然行駛在同一條航道上,但在船舶污染物是否可以直排入湖方面,規定截然不同。

  徐向春說,“南四湖專案”辦理中,為推動跨區劃流域實現上下游貫通一體的生態環境治理,最高檢秉持“雙贏多贏共贏”理念,積極協調生態環境部淮河流域生態環境監督管理局,督促山東、江蘇、安徽、河南四省著手編制南四湖流域水污染物綜合排放標准。這是首個國家牽頭統一編制、以地方標准形式發布的流域型綜合排放標准,填補了南四湖流域水環境保護統一執法標准的空白,已從2024年4月1日起實施。

  “南四湖標准是跨省流域水污染物排放協同管控的重大創新,對推進流域上下游、左右岸協同保護具有重大意義,為全國其他跨省流域綜合治理起到引領示范作用。”生態環境部淮河流域生態環境監督管理局副局長程緒水表示,現在,全國越來越多的河湖正在由“分段治”“各自治”走向“全域治”“聯合治”。

  “南四湖專案”融入法治監督體系

  “真好!真好!我現在沒事就到湖邊走走,心裡別提多高興。”微山縣張樓鎮湖興村村民何召軍說。“周邊水質好了,魚蟹等產量明顯提高,老百姓的錢包也鼓了,吸引不少年輕人回村發展。”湖興村黨支部書記化紅超說。

  “‘南四湖專案’在這麼短的時間內完成了多年難以完成的治理任務,原因在於檢察公益訴訟融入了法治監督體系。”張雪樵表示,專案組包括三省分組以及各級檢察機關,主動爭取黨委、政府支持,凝聚合力,確保攻堅克難。此外,對檢察機關處理與生態環境部門等行政機關開展生態環境損害賠償磋商的關系,進行了有益探索,對行政機關充分履行監管職責后,但違法行為仍然持續、公眾利益依然受損,同時符合條件的案件,檢察機關可以督促法律規定的相關部門以及生態環境損害賠償權利人,啟動生態環境損害賠償程序或提起民事公益訴訟。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要“推動重要流域構建上下游貫通一體的生態環境治理體系”。

  張雪樵表示,南四湖專案作為最高檢繼萬峰湖專案之后又一跨區劃流域生態治理公益訴訟案件,是檢察公益訴訟制度在跨區劃流域生態治理領域的成功實踐,標志著檢察機關通過一體化履職、組團式辦案模式、異地管轄立案、公開聽証等機制創新,已經形成了比較成熟的破解跨區劃流域生態治理難題的“中國方案”。(韓飏)

(責編:木勝玉、朱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