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省文山州富寧縣安康社區:
法治“金鑰匙”激發基層社會治理新動能
![](/img/2020wbc/imgs/icon_type.png)
近日,在雲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富寧縣新華鎮安康社區的雲南裕方輝制衣廠內,隨著“法律明白人”的到來,廠子裡變得熱鬧起來。
“在簽訂勞動合同時,有遇到過向您收取保証金的情況嗎?”“您是否知道勞動者在什麼情況下有權獲得經濟補償?”“發生勞動爭議后,您知道可以通過什麼程序解決嗎?”……部分員工放下手裡的活,仔細聆聽“法律明白人”的講解,現場有問有答。
富寧縣新華鎮安康社區是一個易地搬遷后多民族共居的社區。近年來,安康社區以黨建引領網格化管理和服務,將矛盾化解在基層,通過“招小商”讓居民享受“家門口”就業的便利,以暖心服務守護“一老一小”的幸福,成為了基層社會治理的典范。
從“一盤沙”到“聚成塔”,法治氛圍形成、法治意識提升起到了關鍵作用,這也成為了引導社區各族群眾共建共享美好家園的“金鑰匙”。
在安康社區,法治氛圍為基層治理增添了活力。人民網 雷霽攝
基層治理“一網兜”
法治順著“網格”走進家門
安康社區是一個“年輕”的社區。2021年,安康社區成立,僅其中的安康小區就接納了來自富寧縣11個鄉(鎮),92個村委會,296個村小組的500余戶居民。
在搬遷過程中及之后的一段時間裡,由於社區民族多、人員年齡差距大、文化水平參差不齊,曾給社區基層治理帶來很大壓力。
“由於生活習慣不一樣,大家對社區環境也不熟悉,居民之間總會有摩擦和矛盾。有時小孩子打架,父母也會發生爭吵。”安康社區黨總支書記、居委會主任楊正敏回憶,散而亂的組織架構、沒有歸屬感的居民,曾讓他們對社區管理無從下手。
要理清基層治理的頭緒,法治是不可或缺的要素。正值此時,由新華司法所指導的安康社區人民調解員,用“法治”找到了突破點。“我們指導轄區人民調解員聚焦社區居民的婚姻家庭、鄰裡糾紛、勞動爭議等重點領域,突出重點群體,用法和居民們講道理、擺事實,逐漸取得了居民們的信任。”富寧縣新華司法所所長楊勤介紹。
人民調解員起到了維護社區和諧穩定的“潤滑劑”作用。
2022年7月,安康小區居民覃某和鄰居楊某,因在樓道堆放廢品而產生了矛盾。覃某為了泄憤,在微信朋友圈和微信群發表了對楊某的侮辱性言語攻擊。
兩人的事在小區裡鬧得不可開交,眼看著矛盾愈發激化,社區多次調解也無果,楊某便到新華司法所尋求幫助。最終,經新華司法所主持雙方和談和溝通調解,最終覃某向楊某在微信群裡賠禮道歉,兩人和解。
“法律明白人”在社區開展普法宣傳。安康社區供圖
自易地搬遷工作啟動至今,安康社區人民調解委員會共排查化解各類糾紛300余件,涉及群眾1000余人。
社區問題多而雜,怎麼才能讓法治“走進”每一道家門?
“我們搭建起牢固的治理架構,運用網格體系動態走訪發現問題。把社區優化設置成13個“網格”、40個“微網格”,再推選老黨員、老干部、工作經驗豐富的老支書、群眾基礎好的人員成為網格長、樓棟長。”楊正敏介紹,通過建立“網格長+樓棟長”“網格長+黨員中心戶”等制度,社區拉起了一張“網”,實現了由亂及治,“兜”起了社區裡的家家戶戶。
為暢通自下而上的訴求反映渠道,社區通過“群眾點單、網格長收單、社區派單、部門接單”的“四單”模式,排查矛盾糾紛隱患並及時化解。
此外,在安康小區每個單元門口,居民都能通過掃一掃“接訴即辦”平台二維碼,在線上進行法律咨詢、隱患報送、反映社情民意信息。
“我們咨詢務工問題、法律問題多了個便利的渠道,不用跑這跑那,線上就能得到反饋。”社區居民陸光仙對“接訴即辦”平台的便利性十分滿意,群眾的身邊事有了更多的反饋渠道。
“目前,社區對所轄矛盾糾紛做到了100%回訪,社區糾紛數、各類案件較往年下降了50%以上。”楊正敏介紹。
安康社區開展普法宣傳活動。安康社區供圖
法律服務在身邊
既要知法 更要用法、靠法
在基層營造好“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氛圍,做好普法宣傳是前提。
要讓居民們能聽得進、用得好,找到合適的普法形式很重要。今年60余歲的魯光發是安康社區的網格管理員,也是社區的“法律明白人”。有著十多年矛盾糾紛調解經驗的他如今依然閑不下來,經常“走樓串棟”,想方設法將自己新近學到的法律知識傳遞給社區居民。
除了自己摸索學習,魯光發還積極參與省、州普法工作隊下沉到社區開展的“法律明白人”培訓,不斷提升自己。“要是大家問的問題要是答不上來,‘很丟臉’!”魯光發說。
“要用身邊人說身邊事。”這是魯光發近年來掌握的普法“秘訣”。剛搬遷完成時,魯光發抬著冊子照本宣科地念法條、讀法律,耗費了時間和精力,即使講得口干舌燥居民們也很難聽進去,勸導和普法工作效果不佳。
怎麼辦?
“得成為居民的‘身邊人’呀!”魯光發發現,用案例式普法,讓身邊的人現身說法,更能拉近與居民之間的距離,讓他們更感興趣。時間久了,魯光發和居民們慢慢熟悉,大家遇到矛盾糾紛都習慣找他“評評理”“問問法”。
目前,結合雲南省普法強基補短板專項行動,安康社區共培養了45名“法律明白人”,他們人熟、地熟,讓居民遇事“有人可找”,把矛盾糾紛及時化解在萌芽狀態。
為了進一步提升法律服務的專業性,安康社區還引入了社區法律顧問,讓便民利民的法治氛圍更加濃厚。
安康社區的公共法律服務站常年都是個“熱鬧地兒”。
法治為群眾在“家門口”就業護航。人民網 雷霽攝
10月29日,安康社區居民黃先生再次來到公共法律服務站,詢問自己維權案件的進展情況。
黃先生介紹,自己曾在當地一家企業工作多年,但漸漸地企業開始出現無故克扣工資、加班時長大幅增加、未按規定繳納社保等損害其勞動者權益的情況。然而,黃先生自己對勞動法律法規不甚了解,維權之路困難重重。
今年上半年,黃先生了解到安康社區公共法律服務站可提供法律援助,便前來求助。“當時的值班律師在了解到黃先生的遭遇后,通過審核發現黃先生符合法律援助申請條件,並引導其提交了申請,目前正處於訴前調解階段。”值班律師黃一健介紹。
在安康社區公共法律服務站,像黃一健這樣的值班律師共有27名。安康社區與3個律師事務所簽訂了法律服務協議,為居民們配備法律顧問,律師每周輪流值班一日,為群眾解答法律疑惑,提供專業法律意見和幫助。
“新華司法所與安康社區實現公共法律服務一體規劃、一體建設、資源共享,將司法所化解矛盾糾紛、法治宣傳、法律服務、法律咨詢等服務功能與安康社區‘人熟、地熟、事熟’的優勢結合起來,共同優化社區居民的公共法律服務。”楊勤介紹。
基層法治意識的提升,不能落下“一老一小”等重點人群。
“在重陽節、婦女節等重點節點、節日,我們都會走進社區開展普法活動,讓老年人學會用法律武器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楊勤說。
依托富寧縣開展的“百名干警挂千班”行動,政法干警們進校園、進班級授課,成為班級的“第二班主任”,讓普法宣傳在學校的未成年人中傳播得更深更遠。
“法律明白人”走進社區企業進行法治宣傳。人民網 雷霽攝
法治增添“底氣”
為群眾在“家門口”就業護航
安康小區居民李鳳的生活半徑很小,工作就在小區裡的雲南裕方輝制衣有限公司,孩子上學在附近的學校。靈活的上班時間讓李鳳能夠在早中晚孩子上學、放學時,有時間接送和照料。
早年在外打工的李鳳,隻能把孩子托給在家的老人,還遇到過拖欠工資的老板,吃了不少啞巴虧。“現在不僅手上的時間能夠自己安排,還能每個月多三千元左右的收入。”李鳳很珍惜自己目前的工作。
安康社區引進了包括雲南裕方輝制衣有限公司在內的3家服裝企業,提供工作崗位180余個,可為居民們增加月收入2000元以上。
雲南裕方輝制衣有限公司總經理曾春燕介紹,公司重點吸納安康社區易地搬遷安置區的群眾,最大可容納200名就業人員。“公司一部分崗位為全職崗位,一部分崗位為靈活時間崗位,讓居民可以兼顧‘錢袋子’和家庭。”
安康社區組織“法律明白人”為公司員工們輸送法律知識,通過法律服務站為員工提供法律援助等服務,增加員工的“底氣”﹔新華司法所和法律顧問定期到3家服裝企業走訪,幫助企業健全管理制度、防范法律風險、化解矛盾糾紛,協助企業審核用工合同、業務合同等法律文書,促進企業依法決策、依法經營、依法管理。
近年來,新華司法所已為安康社區居民提供法律咨詢174次,提供法律援助15次,開展民營企業法治體檢活動8次,排查化解矛盾糾紛42件,組織法治宣傳13次。“法治氛圍的形成讓居民更有歸屬感、獲得感,也讓社區基層治理活力更足、成效更多。”楊勤說。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