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景東:補醫療服務短板 緩解“看病難”
![](/img/2020wbc/imgs/icon_type.png)
上月底,雲南景東79歲的劉大爺突發心梗,危急時刻,景東縣人民醫院的醫生遠程指導曼等鄉衛生院進行急救。待劉大爺症狀稍微減輕后,急救車馬上出動,將他送到了縣醫院。經過救治,劉大爺前兩天已出院。
景東縣在雲南西南部,多山,山區面積佔九成以上。以前,不管是縣級醫院,還是鄉鎮衛生院、村衛生室,缺硬件,加上醫護人員水平有限,老百姓生病不願在縣內治,寧可坐幾個小時車到普洱市,甚至折騰到省城昆明。近些年,景東縣通過提升醫療設施設備、加強醫護人員培養、統籌各級醫療資源等,讓老百姓看病不再難。
景東縣人民醫院開展技能培訓。景東縣衛健局供圖
其實, 景東很多老百姓以前不願在縣內看病,是覺得當地醫療設施設備薄弱。2021年以來,景東縣累計投入2.5億元,完成救治能力提升項目、縣婦幼保健院搬遷項目等﹔投資3.2億元,實施縣人民醫院改擴建項目﹔完成多個鄉鎮衛生院門診大樓、候診室等基礎設施建設……目的很明確,提升醫療硬件水平。
提升縣域醫療服務水平,更得強“裡子”。這兩年,CT、DR、大型生化分析儀、五通道血球分析儀等一批設備在縣級醫院配齊配強,高壓氧艙項目建成投入使用﹔鄉鎮衛生院也“不遑多讓”,干式生化分析儀、尿常規機、心電圖機、彩超機等醫療設備實現全覆蓋。
如今再去景東各醫療機構,無論是就醫環境,還是硬件設施設備均提升不少。一些以前對縣內就醫環境頗有微詞的老百姓看到縣裡花大力氣抓醫療,患病后試著走進縣內的醫療機構,感受確實和以前不一樣。有患者甚至開玩笑說:到了這麼好的環境,感覺病都好了一半。
患者的另一半病,得從抓軟實力“治”。
對醫療機構來說,醫生的醫療水平就是最大的軟實力。不然,就算醫院建得再好、設備再先進,醫生的醫術跟不上,一切都是零。
咋提升?景東縣依托東西部協作、“組團式”幫扶等政策,通過“走出去、請進來”等方式,加強醫護人員隊伍建設。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到景東開展義診活動。景東縣衛健局供圖
名校浙江大學定點幫扶景東,自2013年以來,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從各個方面給予景東縣人民醫院支持,人才培養就是一方面。比如,為規范建設呼吸專科,景東縣人民醫院派人至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進修學習,返院后將所學知識、技術應用於臨床。再比如,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在景東縣人民醫院設立專家工作站,專家每月定期進行線上培訓,讓景東縣人民醫院的醫護人員及時了解前沿醫學發展。
縣級醫療機構的水平提升了,鄉鎮衛生院的醫療水平不能落下。當地通過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建設,建立“傳、幫、帶、扶”的機制,讓縣級醫院的技術和服務延伸到鄉、村兩級,讓鄉鎮衛生院的醫療水平跟著提升。
縣鄉醫療機構的醫療水平再提升,仍有暫時無法攻克的難題。前兩年,浙江大學第二附屬醫院遠程會診中心開通與景東縣人民醫院的遠程會診系統,如此一來,景東縣人民醫院即可共享浙江大學第二附屬醫院的優質醫療資源,真正實現了地域壁壘的突破。
看病條件好了,醫生醫術提升了,患者還在乎醫護人員的服務好不好。景東縣衛健系統把黨建引領擺在首位,加強醫務人員的醫德醫風建設。比如在窗口設立黨員先鋒崗,劃定“黨員責任區”等,以典型示范帶動醫務人員整體素質提升。
景東縣人民醫院醫院醫生下沉基層衛生院開展診療活動。景東縣衛健局供圖
一整套執行性強的措施下,這些年,景東老百姓看病不那麼難了,大家正重拾對當地醫療水平的信心。2023年,當地患者縣域內就診率達到92.59%,基本實現了“小病不出村,常見病不出鄉鎮,大病不出縣”的目標。
景東縣衛健局局長李鑫表示,景東縣將以人民健康為中心,持續提升縣域綜合服務能力,讓更多老百姓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優質醫療服務。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