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楚雄:持續提升矛盾糾紛排查化解效能

近年來,雲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積極踐行新時代“楓橋經驗”,州委政法委加強統籌,緊盯“排查、防范、化解”三個中心環節,全力化解基層源頭性、基礎性、根本性矛盾糾紛,實現群眾訴求和糾紛隱患排查在早、防范在先、處置在小。截至10月31日,全州命案發案率同比下降12.5%。多年來,全州群眾安全感滿意度始終保持全省前列。
近年來,楚雄州注重頂層布局,堅持經常性、定期、專項排查相結合,組織開展“萬名政法干警進萬村”活動,按照“五必進”“六必查”工作要求,緊盯高發多發的糾紛類別和重點領域,滾動開展排查。織密“排查網”,將全州劃分為1.8萬個網格,配備各級專兼職網格員3.1萬人,覆蓋所有村組、小區樓棟。明確排查點。深入分析研判矛盾糾紛特點規律,制定工作方案,明確婚戀情感、鄰裡沖突等7項糾紛情況和相關12類人員作為排查重點。延伸“排查線”,依托網格化服務管理,整合縣市、鄉鎮、村(社區)干部和網格員、志願者等力量,讓分散的社會治理資源由“指頭”變成“拳頭”。及時分析研判矛盾糾紛形勢變化,加強預警預測,主動提前介入,推動治理由“滅急火”向“治未病”轉變。
楚雄州實行政法單位及專責部門聯系村社區責任制,組建家庭教育講師團、鄉村文藝宣傳隊、少數民族“雙語”普法宣講團、巡回法庭深入村組,以案釋法、現身說法、精准普法﹔針對家庭鄰裡風險評估中發現的隱私性風險,通過規勸疏導,引導當事人及時糾正錯誤、規避風險、消除隱患﹔整合縣鄉大調解、信訪接待、網格化管理、公共法律服務等多中心為“一中心”,聚集政法單位、群團組織、社會組織等力量,由綜治中心統一指揮調度,實現資源整合、力量聚合、方式融合,讓群眾遇到問題有個“說理的地方”,在“少跑腿”的情況下解決“煩心事”。建立跨區域風險管控聯動協作辦法、加強訴源治理推動矛盾糾紛源頭化解等五項制度機制,加強公檢法司以及社會求助服務平台、婦女維權服務熱線等方面信息的融通對接、銜接聯動、聯合辦公。健全村規民約,積極開展“平安家庭”“最美家庭”“楚雄好人”等評選活動,以德治“春風化雨”,促進家庭和睦、鄰裡和諧。
武定縣插甸鎮哪吐村委會下核桃樹村村民魯某先后提出12個信訪訴求,屬地縣、鎮相關部門逐一核查辦理並多次進行解釋答復,魯某中表示對答復意見不滿意,先后多次上訪,在專項普法中,各級干部通過法治宣傳和教育疏導,對其家庭給予政策內幫扶救助,該案終於成功化解。
近年來,楚雄州堅持上下聯動、整體推進、壓實責任,用心用情排難解紛,以正氣、和氣推動矛盾糾紛實質性化解。建立三級評估建檔,由村居民小組、網格員排查出矛盾糾紛,村(社區)綜治中心核實並提出初評意見,鄉鎮綜治中心根據事件性質、沖突程度、當事人情況及其他輔助信息進行綜合評估研判,對排查出的風險戶以紅、黃、綠三色標注家庭高、中、低風險等級,實行三色三檔精准服務。實行四級包保化解,紅色高風險戶由縣處級領導挂包,鄉鎮黨委書記、鄉鎮長牽頭,鄉、村、組三級包保,納入縣級管控服務﹔黃色中風險戶由鄉鎮科級領導挂包,村(社區)黨組織書記牽頭,實行村、組兩級包保﹔綠色低風險戶由鄉鎮干部職工挂包,村(社區)“兩委”成員牽頭,實行村民小組長、網格員包保。全面落實包調處、包化解、包穩控、包反饋“四包”責任,對已排查化解糾紛實行備案督促、跟蹤回訪、隨機抽查制度,加強動態管理,全州平均排查率99.2%,風險戶包保穩控率100%、化解率90.5%。(陳穎、胡怡琳)
來源:楚雄州委政法委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