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雲南頻道

科學種植讓國產水果物美價優

2024年11月14日08:32 | 來源:科技日報
小字號

雖然已是初冬,但各大商超貨架上的水果仍然琳琅滿目。近年來,通過運用科學合理的種植手段,不少“高端”水果的價格變得越來越“親民”。物美價優的國產水果,豐富了消費者的“果籃子”,給予人們更多美味選擇。

智慧種植 藍莓生產效率大幅提高

在眾多漿果類水果中,藍莓營養價值豐富、口感獨特,被許多消費者青睞。但過去由於藍莓價格不菲,導致其受眾范圍相對較窄。如今,隨著種植技術的持續進步,我國藍莓在產量和品質雙提高的同時,生產成本大幅降低,得以走上更多消費者的餐桌。

在廣東省最大的藍莓種植基地——中植智慧農業產業園,飽滿圓潤的藍莓披著一層雲霧般的白色果霜,擠在枝頭上。廣州中植農業有限公司藍莓鮮果負責人張衛國介紹,與過去“靠天吃飯”的種植方式不同,如今基地中的藍莓都生長在“豪宅”中。

通過智能溫控管理系統,基地大棚可以實現溫濕度的實時調節,為藍莓提供穩定理想的生長環境。藍莓種植還運用了全基質無土設施栽培技術,通過使用泥炭、椰糠等配制的“土壤”,為藍莓提供了更加清潔可控的生長環境。與傳統土壤種植相比,無土栽培減少了病虫害的發生,提高了藍莓的產量與品質。

此外,基地採用水肥一體化技術精確調控藍莓營養物質供應,通過持續監測排水並進行精准灌溉,確保藍莓每個生長階段的營養需求得到滿足,同時有效降低水肥資源消耗,實現生產效率提升。

以這些技術為基礎,公司研發團隊歷時3年,根據藍莓品種確定了最佳基質配方,建立了精准的肥水方案和周年管理方案。從開花授粉到成熟結果,藍莓在每個生長環節都有專門的技術人員精心呵護。這使得藍莓實現當年結果、次年豐產,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張衛國表示,今年基地的藍莓產量預計為400—500噸,其中直徑大於18毫米的大果預計產量達10萬斤。

精細管理 “陽光玫瑰”降價不降質

憑借鮮亮外觀與獨特口感,“陽光玫瑰”葡萄成為近年來水果市場的新寵。隨著國產“陽光玫瑰”的大范圍種植,其價格持續降低。然而,不少消費者感覺到,雖然價格下降了,但國產“陽光玫瑰”的質量也在下降。

“陽光玫瑰”的香氣是該品種的突出特點,這股香氣離不開種植戶的精細呵護。青島農業大學園藝學院副教授劉更森在研究中發現,有些種植戶為了方便,會將有機肥撒到土壤表面,再用旋耕機埋到土裡,導致肥料深度不夠,引起根系上浮,嚴重影響葡萄根系生長和吸收功能。

“葡萄根系具有趨肥性。如果肥料不夠深,根系會向上生長,由於土壤淺層溫度較高,將導致根系木質化程度加快,影響根系對養分的吸收。根系出現問題將直接影響果實發育,導致‘陽光玫瑰’原本的香氣消失。”劉更森說。

對此,劉更森帶領科研團隊開展攻關,提出土壤肥力綜合提升方案,一是將蠶沙、蚯蚓糞、豆粕等按照一定比例調制成有機肥﹔二是將有機肥埋在30厘米深的土層中,促進根系向深處生長。採用該方案能夠改善土壤性狀,“陽光玫瑰”根冠比及葉幕光合效能也有了顯著提高,“陽光玫瑰”的香氣更加明顯。

劉更森還發現,部分種植戶種植的“陽光玫瑰”存在硬度不夠,果實過早軟化等問題。“這一般是施肥不當、夏季修剪不合理或高溫天氣造成的,葉片數量太少、厚度不夠、過早老化,將直接影響葉片光合養分制造和莖蔓礦質營養輸送。”劉更森說。

圍繞這些問題,科研團隊綜合施治、開出“良方”,推廣實施果園土壤綜合肥力提升、水肥一體化管理、萌芽整齊度控制、花序管理、拉穗保果、夏季修剪、疏穗膨果、結果枝過早木質化預防、病虫害綠色防控等一系列技術措施,幫助種植戶精細化、標准化種植,提升“陽光玫瑰”質量。

品種改良 國產牛油果風味更醇厚

牛油果,又名鱷梨、油梨,原產於中南美洲,富含維生素、蛋白質、不飽和脂肪酸等營養成分。上世紀20年代,我國從海外引種牛油果,由於那時消費者的接受度不高,並沒有形成規模化量產。近年來,人們的健康意識持續提升,隨著國內銷量不斷走高,牛油果也走上了國產化之路。

牛油果屬於淺根作物,耗水量大,難耐風寒酷暑。目前中國牛油果種植規模最大的地區是雲南省普洱市孟連縣,其牛油果種植面積超過12萬畝,佔全國種植面積的80%。孟連縣屬於典型的南亞熱帶氣候,年均氣溫近20攝氏度、年均日照時長高達2048小時,四季溫暖如春﹔當地南壘河兩岸為喀斯特地貌,土壤肥沃、滲水性好,堪稱國內最適宜牛油果生長的地區之一。

孟連縣牛油果提質增效實驗示范基地技術負責人洪文斌介紹,干物質含量的高低是影響牛油果品質的重要因素。干物質含量越高,牛油果的果味越醇厚,營養物質含量也越高,品質也就更佳。在孟連,上市牛油果的干物質含量最低標准為22%,高於國際標准。這背后得益於牛油果從引種到種植的全流程科學管理。

孟連縣圍繞牛油果成立了多個專家工作站,與國際知名牛油果專家團隊建立技術合作,持續開展引種、試種、擴種等系列研究,引進了先進的流程化、標准化、智能化牛油果良種快繁全套技術,將國外優質品種進行本土化改良,並自主研發適應性強的新品種。

在種苗階段,技術人員會首先選擇“桂墾”“西米特”“富爾特”等改良后的、適應性相對較強的牛油果品種,種下實生苗,隨后再將“哈斯”等品質更佳、產量更大的品種的枝條嫁接上去,以保証牛油果的成活率和品質。此外,當地還建成了年產100萬株的優質種苗基地和年產20萬株的無菌無性繁殖克隆苗基地。

洪文斌說,通常而言,進口牛油果六分熟時就被摘下,需要30至60天才可運抵中國,影響了牛油果的新鮮度,還增加了運輸成本和損耗,抬高了牛油果價格。而國產牛油果的油脂含量更高,果香更為濃郁,通常八分熟時才開始採摘,最快3天即可送到消費者手中。目前,國產牛油果已經進入採摘高峰期,將持續至來年4月。更多物美價優的牛油果將大大豐富消費者的選擇。(記者 都芃)

(責編:徐前、朱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