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雲南頻道>>社會

業主食堂如何長久飄香

2024年11月14日08:31 | 來源:昆明日報
小字號

  東華路社區“三塊三”食堂。

  業主食堂受熱捧。 金馬街道供圖

  老人孩子做飯不便、雙職工家庭沒時間做飯、年輕一族不太會做飯……面對都市裡的民生“食”事,怎麼辦?近年來,昆明不少小區物業發現了這一居民所需,紛紛結合實際推出業主食堂服務,讓業主不出小區便可享受一日三餐。

  近日記者經過走訪后了解到,很多業主食堂由於好吃實惠、省心放心,辦得紅紅火火,受到業主的廣泛好評。不過,受制於場地、經營成本、食品安全等因素,也有一些小區的業主食堂難以為繼。要想辦好這一民生“食”事,還需要多方的共同努力。

  從居民需求出發

  辦好民生“食”事

  11月12日中午,在安寧市太平新城街道林海雲霄小區的業主食堂,前來就餐的居民排起隊,有序地在取餐窗口取餐,飯菜的香味充滿整個食堂。清炒蓮花白、魔芋燉鴨、蒜薹炒肉、紅豆湯等菜品擺放在餐台上,冷熱葷素搭配得當,色香味俱全。

  “兒女不在家,一個人做飯特別不方便。這裡不僅飯菜種類多,價格也實惠,在小區業主食堂用餐方便多了。”小區業主盧大爺表示,自己隔三岔五就從家走到業主食堂,拿上餐盤排隊,選幾道喜歡吃的菜,這裡的菜做得很符合自己的口味。

  “我們成立業主食堂的初衷是方便業主、服務業主,特別是為了方便小區老年人就餐。”業主食堂負責人宋艷麗介紹,小區地處太平新城,周邊餐飲店不多,再加上小區老年人比較多,部分老年人的子女長期在外工作,大家提出了想建一個業主食堂的建議。去年以來,物業公司多次組織業主召開業主會討論,一致通過成立業主食堂,由物業方對現有物業食堂進行提級改造,供業主和物業從業者共同就餐。

  去年8月,小區業主食堂正式開業,每天按照三葷三素一湯的標准提供午餐和晚餐。每天吃飯的除了小區業主,也有不少在小區內開展裝修工作的工人。開業至今,到食堂就餐的人數比較固定。同時,物業代表定期上門詢問業主對菜品的反饋和意見,在配餐和口味上下功夫,根據需求來提供最適宜他們口感的菜品,提高服務的精准度。

  小區業主食堂建在家門口,既是便民服務工程,提升了社區服務,也健全了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在官渡區金馬街道東華路社區,有個遠近聞名的“三塊三”愛心食堂。從2010年開業以來,“三塊三”愛心食堂已連續14年為轄區60歲以上的老年人提供每餐3.3元的愛心餐,始終保持價格不變。

  官渡區金馬街道東華路社區黨委書記楊曉玲一語道出食堂能夠長久低價供餐的原因:“我們得到上級部門和社會資源的大力支持,社區也通過搭建‘家門口福利社’,發動小區流動蔬菜攤點為食堂無償或低價提供新鮮的蔬菜、肉類等﹔社區工作人員、居民志願者自發承擔起洗菜、打飯、送餐等工作,這些都是我們的食堂能夠長期穩定運營下去的關鍵。”

  有的食堂用餐價格實惠,有的則主打“高端”路線。在位於空港片區的禧悅晴朗小區,業主食堂“星嶼餐廳”就帶有濃厚的設計感。餐廳裡專設了就餐區、兒童活動區、書吧區,不同的區域營造了不同的風格特色。“用餐環境很好,不僅解決了吃飯問題,還在這裡認識了更多的鄰居朋友。”業主李女士說。

  記者了解到,玉龍灣康谷、昆明恆大國際健康城等小區也由物業出資,打造了專為業主服務的餐廳。在盤龍區茨壩街道,昆明中海物業通過與該街道幸福食堂合作,針對中海雲著、中海錦苑、中海龍泉公館等小區打造了“十分鐘就餐服務圈”,讓片區的2萬多居民在家門口就能吃上“放心飯”。

  當下“真香”

  也要長久“飄香”

  不可否認的是,業主食堂脫離不開其經營屬性,面對市場競爭和多種因素的影響,如果離開各式補貼,該如何確保穩定營收?這也是當下食堂經營者需要考慮的問題。

  在日新路的中林佳湖小區,業主食堂曾在開辦一個月后遭遇“滑鐵盧”。“最初食堂隻針對物業工作人員,后來業主有需求后也對業主開放,每天提供兩頓10元的套餐。”小區物業相關負責人介紹,食堂開放后,很快就面臨就餐業主不穩定、物業人手不夠、食材質量下滑和供應不足等難題,再加上小區周邊餐飲企業較多,食堂不具備明顯競爭力,一個月后業主食堂草草收場,又恢復到物業內部供餐狀態。

  在西山區盛高大城小區,社區食堂從2016年開辦以來也曾數次變更經營者。最開始這裡是為小區老年人設置的愛心食堂,隨著服務面的擴大,食堂也對工作人員和小區住戶開放,最多時中午有100多人同時就餐,而且就餐人群基本是上班的年輕人。

  去年5月,該小區食堂的經營者因經營不善退出,食堂也關停至今。西山區永昌街道盛高大城社區黨委書記蘇群告訴記者,目前社區已經通過三方比選引入新的經營企業,辦理好營業執照后就可以重新開放。值得一提的是,社區通過前期的民調,與物業協商后,由物業免除了場地的租金。“物業無償提供場地可以降低經營者的成本,最大限度地讓利給居民,也讓企業可以長久地把食堂辦下去。”蘇群說。

  “小區開辦業主食堂的主體和經營范圍都與一般餐飲有區別,進駐街道社區的都是價格最惠民的,主要的利好更多體現在開辦補貼和租金減免上。”一餐飲從業者李西表示,從目前的經營情況來看,小區內的業主食堂可以與物業和街道、社區合作,也可以自己租房自營。

  記者了解到,如果業主食堂符合小型微型企業的標准,那麼可以享受國家的一系列稅收優惠政策。這些政策包括緩征、減征、免征企業所得稅、增值稅等措施,旨在減輕小型微型企業的稅收負擔。一些地方政府還提供一次性建設補貼,支持多種服務中心增加助餐功能。這些政策雖然不直接針對小區業主食堂,但對其經營和發展也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業主食堂要服務好多元化的居民群體,需要在公益性和盈利性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或者說找到多方共贏的舒適區。”昆明市社會科學院產業經濟研究所所長尹峻說。在他看來,業主食堂要想辦得長久、辦得好,不能單純依賴政府補貼支持,必須引入優質市場力量,積極將一些品牌化、專業化強,知名度、認可度高的餐飲企業引入社區,開辦特色化或連鎖化的食堂。

  “一方面,經營者要考慮降低成本、留夠利潤,才能長久生存下去﹔另一方面,對這個行業的准入門檻不能低,必須要嚴格市場准入,引進企業要考慮福利屬性和企業盈利的結合。”尹峻說,“在經營過程中也要注重聽取居民意見,依托信息化和大數據等工具,發布食堂電子地圖,打造線上食堂,通過線上訂餐、智能配餐等方式,提升居民特別是年輕群體的消費體驗,讓供需的精准匹配可持續、再提升。”(王恩國)

  聲音

  一簞食,一瓢飲。一日三餐,四季煙火。家門口的業主食堂,你期待嗎?

  姚女士,38歲,媒體從業者

  世界上最痛苦的事,莫過於小區明明有業主食堂,但是你下班回家后卻沒菜了﹔是你手上還有幾十張食堂飯票,卻在某一天被告知食堂關門了。對上班族來說,做飯的時間成本很高。業主食堂可以根據上班族調整營業時間,增加線上訂餐送餐服務,讓我們到家就可以吃上“安心飯”,想必是極好的。

  陳女士,31歲,公職人員

  家裡有老人的,小區能有個食堂的話最好了,可以方便老人就餐。對年輕人來說,現在點外賣有很多預制菜,希望食堂能夠好好做飯,畢竟食品安全大於天。當然,業主食堂也可以不隻針對業主服務,拓寬經營面才可以好好活下去。

  林先生,24歲,自由職業者

  如果業主食堂只是挂一塊牌子,實行個人自負盈虧、限利服務的方法,長久下去肯定會出現飯菜單一、服務質量差的問題。適當的幫扶和政策支持還是要有的,而且絕對不能觸碰到食品安全底線,一旦出現這方面的問題,更會消耗我們在外面吃飯的信心。

  吳先生,60歲,退休

  食堂的價格是優先考慮的,但還是建議消費者不要隻想著“薅羊毛”,薅禿了食堂也經營不下去。另外,希望菜品能夠經常更換,送餐服務再優化一些就好了。

(責編:徐前、朱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