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主播如何走出“不可能三角”困境
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等三部門前不久公布了19個新職業,網絡主播位列其中。
《中國網絡視聽發展研究報告(2024)》顯示,截至2023年年底,中國短視頻賬號總數達15.5億個,職業主播數量達1508萬人,主要短視頻平台日均短視頻更新量近8000萬,日直播場次超350萬場。
近年來,有的網絡主播在短視頻平台展示優質的文化藝術表演,不僅豐富了人們的精神生活,還緩解了公共文化服務的區域不均衡不充分發展問題﹔有的人將優秀傳統文化的“冷門絕學”搬到直播間,既傳播了優秀傳統文化,又為非遺保護與傳承開辟了新路徑﹔還有的主播用淺顯易懂的語言,向廣大觀眾普及各類專業知識,促進了知識的共享與傳播,在網絡空間形成股股清流。
此外,網絡主播的影響力開始向線下延伸,“一個人帶火一座城”的現象在淄博、菏澤、開封等地相繼出現,為當地經濟發展注入了強勁活力。而與此同時,也有一些網絡主播因行為失范而遭輿論詬病。
當前網絡主播行業可謂鮮花朵朵也雜草叢生。針對網絡主播發布內容的品質良莠不齊的情況,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副教授董晨宇認為,當前網絡主播面臨“不可能三角”困境:即持續更新、高質量內容、合規化生產,三者同時實現需要較高的職業化訓練。面對“不可能三角”時,一些人選擇舍棄規范性。
規范性一旦被舍棄,底線就守不住了。
那麼,超千萬網絡主播的行業如何規范?如何讓其以更健康的姿態面向大眾?
“來自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的職業化認定,一定會推進網絡主播的職業化進程。”董晨宇指出,這邁出了網絡主播職業規范發展的第一步。實際上,這一職業管理面臨的最大挑戰源自其極高的流動性。因此,網絡主播行業需要構建更為詳盡具體的指導規范、培訓計劃、管理機制,以及明確倫理守則等。
“首先,要壓實兩個主體的責任。”董晨宇表示,一方面,可以先對職業化網絡主播作出明確的概念界定,比如,根據各個主流平台粉絲量或帶貨流水、穩定直播時長、頻率等認定職業化網絡主播。從這些頭部主播入手,進而分級分類分層地對網絡主播進行就地培訓和指導。
另一方面,網絡主播職業的規范發展還需逐步提高MCN機構(幫助簽約主播進行內容創作和變現的公司——記者注)的准入門檻。董晨宇在調研中發現,某些MCN機構的准入門檻較低,主播能力參差不齊,再加上培訓的缺位,影響了行業的健康發展。
可喜的是,無論是政府部門還是平台企業,都在大力推進行業監管,引導網絡主播積極傳播向上向善的優質文化內容,促使直播行業有序發展。
2022年5月,中央文明辦、文化和旅游部等四部門聯合印發《關於規范網絡直播打賞 加強未成年人保護的意見》,要求各網站平台禁止為未成年人提供現金充值、“禮物”購買、在線支付等各類打賞服務。有關部門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推動成立網絡直播和短視頻行業組織,指導開展優質主播培育工程。
網絡主播的規范發展也離不開平台的相關治理政策。去年12月,抖音平台設立網絡主播信用分制度,對違規主播扣除信用分、暫時或永久關閉賬號,今年上半年,發布涉及違規交易、虛假內容、網絡水軍、AI虛擬人等9項公告、規范和專項治理方案。淘寶去年整治了5.5萬名網絡主播,加強假貨治理和虛假宣傳監管。
事前預防又該怎麼做呢?2023年7月,中央網信辦發布《關於加強“自媒體”管理的通知》。其中第五條指出,“自媒體”發布含有虛構情節、劇情演繹的內容,網站平台應當要求其以顯著方式標記虛構或演繹標簽。鼓勵網站平台對存在爭議的信息標記爭議標簽,並對相關信息限流。
董晨宇表示,網絡主播的職業教育也應逐步納入到大專院校的教育體系當中。“電商機構與專科院校合作,建立校企協同培養體系,解決其就業問題,機構也由此獲得大量高素質主播,這是一種雙贏。”(記者 陳曉 )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