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更多“15分鐘之變”傳遞數字之惠(縱橫)
上下班的通勤,如一塊“總能擠出水的海綿”。“以前早、晚高峰從四公裡立交橋進出內環,至少要半小時,現在平均隻要15分鐘”。這兩年,重慶不少市民對南岸區四公裡這一“常年堵點”的改變感觸頗深。
一個堵點被疏通的背后,萬千字節急速跳動,注解數字重慶建設帶來的民生實感。為緩解交通擁堵,重慶向“智”問策,把大數據智能化融入一條條橋隧、一處處樞紐,打造“城市路面交通大腦”數據中心,實施“智慧交通”等精細化管理,為道路暢行有效減阻。
“15分鐘之變”,是數字賦能超大城市現代化治理的一個“觸點”,是數字重慶建設點上突破、面上推進的一類成果,凝結著對民生愁盼的關切,更折射著一座城市治理入微的追求。
不久前,數字重慶建設推進會再度召開,謀劃這座城市的“數智之進”。“聚焦設施運行、社會治理、應急動員、生產生活服務等重點”“以‘大綜合一體化’為突破口探索城市運行和治理機制改革”“全面加快AI智能體和數字孿生系統建設”……覆蓋城市不同條塊的部署,直擊城市運轉第一線,直抵人居生活最前沿,直指加快探索一條超大城市現代化治理新路子,助力打造一座韌性更強、智慧更足的美好城市。
從量變到質變,從“有沒有”邁向“好不好”,重點已經明確,路徑愈發清晰。
“2025年形成基本能力”,需要牢牢錨定目標,善於尋找可乘的“快車”。以數字賦能和“大綜合一體化”為突破口,做好定期調度、賽馬比拼和總結復盤,持續加大“統”的力度、運用“數”的手段、做好“治”的文章,才能更加主動擁抱AI時代,豐富完善應用場景,讓數字創造更多奇妙的變化。
“15分鐘之變”,看似簡單,實則不易。人們日常中看見的,可能是1分鐘內響應的物業上門維修,是5個工作日內收到的孩子出生証明﹔許多人沒看見的,可能是渣土車冒裝正以小時為單位被處置,是上萬台化糞池管控機器人的24小時監控……數字,在大城市裡施展它的小“魔法”,給人帶去更多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數字重慶建設正是如此,從無數細微的變化裡靠近人、溫暖人,力求在最小的切口裡創造最大的效益。變化仍在繼續,數智值得期待,行動朝夕必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