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季皮膚干燥,試試這幾招

【健康講堂】
一到秋冬,我們的皮膚就會以肉眼可見的速度變得越來越干燥。如果此時出現了起皮、緊繃、干紋等情況,可能是皮膚在提醒你“缺水”了。
注意這些問題
相對濕度下降,對皮膚有多大影響?一方面,它會影響皮膚表層的含水量——相對濕度下降過快,會加重皮膚的干燥﹔另一方面,除了干燥,皮膚還會更粗糙,彈性也有所降低,進而短期內細紋更明顯。
每個人適應干燥氣候的能力不同。當很難適應的時候,有的人洗臉后皮膚緊繃,有的人皮膚細紋增多,有的人皮膚瘙痒,有的人長濕疹,還有的人表現為原來的皮膚病復發或者加重……概括來講,可能出現以下問題:
一是皮膚干燥、加速老化。單純的皮膚干燥,指的是皮膚發紅、起顆粒或者明顯瘙痒。這種情況很普遍,好在症狀比較輕微。比較常見的干燥部位是臉和手,還有的表現在嘴唇、小腿和腳后跟等部位。長期干燥可能導致皮膚屏障功能受損,引發敏感、瘙痒等問題。
雖然秋冬季陽光不如夏季強烈,但紫外線依然存在且穿透力強,若長時間暴露在陽光下,會加速皮膚老化,破壞皮膚屏障功能,導致皮膚鬆弛、皺紋加深、色斑增多等。
二是濕疹與皮炎。天氣干燥可能導致皮膚水分蒸發過快,使皮膚表面形成微小的裂痕,為細菌、真菌等微生物的入侵提供機會,從而引發濕疹、皮炎等過敏性皮膚病。
這裡所說的“濕疹”主要指干性濕疹,也叫乏脂性濕疹,通常由氣候干燥、開空調/暖氣、空氣相對濕度降低而引發,胳膊、腿、屁股等部位都可能遭殃,表現為皮膚發紅、開裂和瘙痒。
三是“蛇皮膚”和“雞皮膚”。這個季節,“蛇皮膚”和“雞皮膚”較為常見。“蛇皮膚”指的是醫學上的“魚鱗病”,喜歡長在小腿,表現為蛇皮樣不易脫落的片狀皮屑。其特點是小腿部位的皮膚干燥、粗糙、起皮屑,且舊的皮膚細胞脫落比較慢。進入秋冬季后,天氣變得更加寒冷、干燥,這些表現也就更明顯。“雞皮膚”指的是醫學上的“毛周角化症”,喜歡長在臉頰、上臂和大腿等部位,表現為圍繞著毛囊長出很多小顆粒,顆粒中心往往有卷曲的汗毛,有的顆粒還能擠出白色的物質。同樣,氣候干燥時,“雞皮膚”也會更明顯,像雞皮疙瘩似的。
之所以會出現上述症狀,最直接的原因是室內空氣相對濕度下降(同季節關系大),皮膚短時間無法適應。
如何預防
進入秋冬季節,如何防止皮膚干燥?
保持室內濕度。通過使用加濕器或放置水盆等方式,增加室內濕度,減少皮膚水分蒸發。同時,注意定期開窗通風,保持室內空氣流通。建議關注室內的相對濕度,如果低於40%,可以考慮開加濕器,大多數人更適應40%∼60%的相對濕度。
合理膳食,適度運動。應多吃富含維生素A、C、E及Omega-3脂肪酸等抗氧化物質的食物,如胡蘿卜、菠菜、柑橘類水果和堅果等,這些食物有助於增強皮膚屏障功能,抵抗外界刺激。多喝水也是保持皮膚水潤的好辦法。
適當的運動可以促進血液循環和新陳代謝,有助於改善皮膚狀態。但運動后應及時擦干汗水、更換干爽衣物,避免汗水長時間停留在皮膚上引發不適。此外,晚睡的人們別忘了調整作息,盡量保証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和過度勞累,因為良好的作息習慣有助於調節內分泌系統,改善皮膚狀態。
溫和清潔,加強保濕。洗澡時間不用太長,一般5到10分鐘即可,不建議超過15分鐘。水溫不要太高,以免破壞皮膚表面的油脂層,最好別超過42℃,38℃到40℃適合大多數人。選擇適合敏感肌膚的潔面產品,比如弱酸性的沐浴露這類溫和不傷膚的沐浴產品,不建議使用普通香皂和藥皂。
潔面后應及時涂抹保濕產品,以鎖住皮膚水分,可選擇含有透明質酸、甘油等保濕成分的面霜、乳液等護膚品,或者定期敷保濕面膜,為皮膚提供充足的水分和營養。對於特別干燥的部位,如手肘、膝蓋等,可以涂抹更滋潤的護手霜或身體乳。雖然是秋冬季,防晒工作依然不能放鬆。選擇SPF值適中、質地輕盈的防晒霜,每天出門前涂抹於暴露部位,以減輕紫外線對皮膚的傷害。
怎樣緩解
對於已經出現干燥症狀的皮膚,可以採取以下護理措施進行緩解:
溫和去角質。定期使用溫和的去角質產品,比如尿素乳膏、水楊酸乳膏等,去除皮膚表面的死皮細胞,促進新細胞的生成和代謝。但頻率不宜過高,以免損傷皮膚屏障。
舒緩修復。選擇含有蘆薈、洋甘菊等舒緩成分的護膚品進行護理,維生素E乳膏、凡士林乳膏也是常用的保濕劑,有助於減輕皮膚的不適。對於已經出現紅腫、瘙痒等症狀的皮膚,可以使用冷敷或涂抹抗過敏藥膏進行緩解。“蛇皮膚”和“雞皮膚”雖然無法治愈,但有很多護理和改善的辦法,比如少用粗糙物品過度摩擦病變處,適當使用改善角質的外用產品等。
抗炎抗敏。對於因干燥引發的過敏性皮炎等皮膚問題,可以使用含有抗炎、抗過敏成分的護膚品來護理。如果有些嚴重,可搭配藥物治療,比較常規、有效的藥物是地奈德乳膏(力言卓)、丁酸氫化可的鬆乳膏(尤卓爾)、糠酸莫米鬆乳膏(艾洛鬆),這些雖然藥店就能買到,但最好在醫生指導下使用。
專業治療。如果干燥症狀嚴重或持續不改善,建議及時就醫尋求專業治療。皮膚科醫生會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制定個性化治療方案,包括藥物治療、物理治療等。 (作者:馬堅池,系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皮膚科副主任醫師)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