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滄雙江:“四林”同治助力鄉村生態振興

近年來,雲南省臨滄市雙江縣認真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以黨建為引領深化實施林長制,通過“護林、造林、活林、興林”,促進林草產業高質量發展,助力鄉村生態振興。
護林“保綠”,嚴守生態紅線
雙江縣建立了黨委領導、黨政同責的縣、鄉、村三級林長制體系,設立縣級總林長2名、三級林長157名,選聘739名生態護林員,組建288名黨員干部帶頭的森林護衛隊、防火巡護隊和應急扑救隊三支隊伍,全面加強了森林資源的保護。
2024年截至目前,雙江縣各級林長巡林4922次,生態護林員巡林97416次,重大隱患排查整治85個,辦理林木採伐許可証36件(林地使用報件5件)237.35公頃,無森林病虫害發生,有效保障了森林資源的安全。
全面推行“林長+警長”工作機制,嚴厲打擊整治毀林種茶等破壞森林違法犯罪行為,全縣依法打擊破壞各類林草濕資源行為55件,收繳罰沒款3.14萬元。
造林“添綠”,擦亮生態底色
雙江縣科學推進大規模國土綠化,重點圍繞道路、河流、湖泊和城鄉綠化,採取工程造林、主題黨日義務植樹、退化林修復等措施,持續開展城鄉植樹造林活動,積極拓展造林空間,打造勐勐河(小黑江)生態濕地廊道,鞏固並提升森林城市建設的成果,加速推進森林鄉村的創建,多途徑增加林草濕地資源總量。
2023年以來,雙江縣完成更新造林1252畝,建設林板一體化示范樣板林基地1088畝,全民義務植樹65.2萬株。
“活林”增效,做強生態經濟
充分激活林地資源潛力,依托現有的10戶生物藥業企業,採取“黨支部+企業+國有林場+中藥材”的發展模式,在國有東來林場、勐峨林場開展80畝滇黃精、金銀花、大黃藤種植示范基地,全縣種植葛根、滇黃精、茯苓、大黃藤、三七等為主的林下中藥材34232畝,中藥材產量達3411噸,綜合產值6254萬元,帶動300余戶黨員群眾經濟增收,戶均增收5000元以上。
雙江縣將林草資源與鄉村振興有機融合,加快發展經營加工、生態旅游、森林康養、自然教育等綠色富民產業,助推縣域經濟協調發展。全縣擁有古茶山國家森林公園、榮康達烏龍茶庄園、冰島古茶小鎮、森林村庄等各類森林景點100余處,休閑步道20條98公裡,農宿、森林農家、土特產自營店等600余戶。
“興林”富民,推動生態發展
雙江縣將興林富民的目標納入縣、鄉黨政責任考核,充分發揮林草的多重功能作用,積極探索“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的路徑,將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依法採取轉包、出租、互換、轉讓、入股等方式參與林權交易,以林地林木資源的“不動產”撬動“綠色提款機”,有效推動與二三產有效融合,著力提升產業綜合效益。
雙江縣沙河鄉景亢組堅持黨支部為引領,採取“村集體林地入股+合作社運營”的方式流轉集體林地350畝,種植水果甜筍120畝,長勢喜人,林下養殖雞鴨存欄量達到3萬羽,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
持續推進國有林場改革,積極盤活閑置的林地資源,在勐峨林場建設市級保障性苗圃80畝,培育鄉土樹種20萬株,已調用6.1萬株,帶動林區群眾1500余人年均增收4萬余元。
此外,雙江縣還積極實施科技興林戰略,完成臨滄堅果提質增效6萬畝,預計2024年堅果年產值1.3億元。培育涉林企業40戶,建成“綠色食品牌”產業基地2萬畝,有機認証5萬畝。扶持育苗大戶30家,培育苗木600萬株。2023年,全縣林草綜合產值達50.7億元,走上了一條生態得保護、經濟得發展、林農得實惠的良性發展之路。(嚴興勇、蘇義巫)
來源:雙江縣委組織部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