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雲南頻道>>州市

以生態為底色繪就民族團結進步和美畫卷

 ——迪慶州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和民族團結進步融合發展綜述

2024年08月03日21:02 |
小字號

近年來,迪慶藏族自治州始終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堅定不移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堅定走高質量綠色發展之路,繪就了“綠水青山”這一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濃重底色,開辟出一條生態優美、群眾富足、民族和睦、團結穩定的嶄新路徑,奏響了民族團結進步與生態文明建設融合發展的和美樂章。

共創生態環境“高顏值”

層巒疊嶂,綠樹成蔭,白馬雪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響古箐片區宛如一個神秘的自然王國。其位於“三江並流”世界自然遺產的核心區域,是大約全球六成滇金絲猴的棲息之所。

滇金絲猴擁有仰天鼻、粉紅唇和大眼睛,是我國獨有的一級珍稀瀕危保護動物,棲息於海拔2500米至4700米的高山森林之中。

“我們起得比猴子更早,睡得比猴子還晚。”天色剛亮,護猴員余建華便背起行囊啟程,朝著大山的深處邁進,一直守護在滇金絲猴猴群周邊,為它們投喂鬆蘿、蘋果之類的食物。一旦發現猴子精神狀態不好,他會立馬聯系附近的野生動物救護站。直至天色昏暗,才下山歸家。

余建華今年72歲,是白馬雪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響古箐片區護猴隊的隊員之一。過去,當地眾多村民因生計所迫上山打獵、砍伐樹木,致使滇金絲猴的棲息環境受到影響,保護形勢十分嚴峻。1983年白馬雪山自然保護區成立后,世代以打獵為生的村民,相繼踏上了保護之路。如今,余建華已經守護滇金絲猴二十八年。

截至目前,白馬雪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的滇金絲猴的種群及總體數量已從1985年的7個猴群、540隻左右,增加到現在14個種群、約2180-2830隻,個體數量佔中國滇金絲猴數量的65%。

迪慶州地處“三江並流”世界自然遺產地腹地,是青藏高原南緣生態屏障的核心地區。全州共建有自然保護地7個,總面積100.44萬公頃,佔全州國土面積的43.32%。境內擁有野生動物641種,佔全省的45.2%,生物多樣性十分豐富,是全球34個生物多樣性熱點地區之一。

近年來,迪慶州發動各族群眾,共同打好藍天、碧水、淨土、青山保衛戰和八個標志性戰役,壓實河(湖)長制和林長制責任體系,持續抓好長江“十年禁漁”,實施天然林保護、生物多樣性保護、濕地保護修復等工程,加大重點生態功能區生態系統保護力度,堅決筑牢長江上游生態安全屏障,持續提升生態環境質量。全州城市空氣優良天數比率100%,位居全省第一。同時,積極開展生態文明建設示范村、鄉鎮、縣市、州四級聯建,有效補齊了生態環境存在的短板弱項,示范創建成效顯著。

2022年11月迪慶州被生態環境部命名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2023年2月被雲南省生態環境廳命名為省級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2023年10月,維西縣被命名為第七批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德欽縣、維西縣被命名為省級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

唱響各族群眾致富曲

“自身富裕並非真正的富裕,帶領家鄉父老一同致富才是真正的富裕。”秉持著這樣的信念,余文光於2015在維西傈僳族自治縣塔城鎮其宗村創立了維西五安農資商貿公司,並通過土地流轉的方式,成功打造了滇重樓種植示范基地,立志引領群眾共同致富。

走進中藥材種植加工基地,藏族、傈僳族、納西族村民們在田間有序忙碌,大家一邊勞作一邊說笑,演繹出一幅生動和諧的畫面。

“滇重樓通常生長於深山幽谷之中,而其宗村的氣候條件與其恰好適宜。”余文光說,依靠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和優良的生態環境,滇重樓才得以在此落地生根。如今,這座頗具規模的滇重樓種植示范基地,已然成為當地群眾的“綠色銀行”。

據悉,2022年,公司用工覆蓋其宗村6個村民小組,帶動村民種植中藥材120余畝,惠及農戶60戶216人。2023年,公司銷售額突破千萬元,支付給種植戶的中藥材產品收購款達210萬元,種植戶平均增收8000元,為村集體經濟帶來48萬元收入,讓群眾的“錢袋子”鼓了起來。

余文光的故事所折射出的,是全州上下在保護生態環境的同時,踐行“兩山理論”的生動實踐。近年來,迪慶州不斷拓寬生態產品的價值實現途徑,促使綠水青山的“高顏值”轉化為金山銀山的“高價值”,有力推動“兩山”之間的轉化。而中藥材種植乃是其中一條契合州情的綠色發展路子。截至目前,迪慶已種植雲當歸、雲木香、秦艽等近20種大宗家種藥材﹔波棱瓜子、桃兒七等10多種野生馴化藥材﹔紅景天、紅豆杉等10多種經濟價值較高的原料植物藥材。生產的藏藥包括25味鬆石丸、25味珍珠丸、25味珊瑚丸、70味珍珠丸等7個拳頭產品。2023年,迪慶州中藥材種植面積12.58萬畝,產量約4.76萬噸,年產值約8.43億元。

繪就民族團結同心圓

托落頂組隸屬於維西縣塔城鎮塔城村,共有38戶人家,全境均屬山區,山峰林立,組內以傈僳族為主,然而這裡的傈僳族群眾所居住的卻是藏族風格的民居,所有房屋以木石結構為主,民居布局錯落有致、特色鮮明。

“托落頂小組大部分居民雖是傈僳族,但大家都習慣居住藏式的石砌房子。”剛從地裡回來的傈僳族居民永忠背著背簍,熱情地向記者介紹,在這裡,各民族彼此交融,在裝修風格方面,眾人不拘泥於形式,更注重方便、實用以及美觀。

“在我很小的時候,就開始學習村裡其他民族的語言,還有他們的舞蹈和民歌。”永忠表示,她還擁有好幾套不同民族的傳統服裝,每逢不同民族的節慶日,她都會身著相應的服裝去慶祝。

托落頂小組的傈僳族群眾不僅居住著藏式的石砌房子,還會講藏語、跳弦子舞、喝酥油茶,並與藏族通婚,傈僳族文化與藏文化相互交融,和諧共生,在民族團結進步的道路上闊步前行

“鎮裡剛結束的弦子舞比賽中,托落頂小組代表隊獲得了第一名,而隊員全是傈僳族。”永忠興奮地和記者分享了這則喜訊。“講傈僳語行藏家禮跳納西舞”,在托落頂已經成為真實寫照。

此外,除傳統農作物種植外,托落頂通過種植中藥材、養殖生豬和黃牛等途徑增加收入。生活條件改善后,村民們自發組建舞蹈隊,身著不同民族的節日盛裝,慶祝各種節日。

托落頂組是迪慶州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一個典型代表。迪慶是典型的多民族聚居、多文化交融之地,是39.1萬各族兒女共同的家園,各民族之間的交往交流交融從未間斷,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以及維護國家統一、民族團結,創造了全國的迪慶樣板。2021年1月迪慶州獲國家民委“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州”命名。所轄的香格裡拉市、德欽縣相繼獲得“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縣(市)”命名。

近年來,迪慶州大力實施“潤心工程”“枝繁干壯工程”,通過強化思想教育引領、增強中華文化認同、增進語言文字相通,凝聚各族群眾思想共識,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喊響做實“擁護核心、心向北京”。深入開展“三江腹地石榴紅”工程和各族青少年交流、各族群眾互嵌式發展、旅游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三項計劃”,搭建交往交流交融平台,推動各族群眾廣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持續保持了社會大局穩定、經濟健康發展、民生持續改善、環境保護加強、民族團結進步的良好態勢,尤其是“動車時代”的來臨,各族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顯增強。(貢秋次仁 張帆  賀靜 畢靜 庄園)

來源:雲新聞

(責編:木勝玉、朱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