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雲南頻道>>要聞

雲南:邊境幸福村現代化蝶變

2024年07月26日08:42 | 來源:中國青年報
小字號

原標題:雲南:邊境幸福村現代化蝶變

  傣族人民用歡樂的象腳鼓舞表達幸福生活的喜悅之情。

  孟連縣勐馬鎮勐阿村隴海小組,村民展示炸牛皮絕技,小小的一塊牛皮能炸出兩米長。

  與老撾、越南兩國接壤的江城縣,村民在栽種高山水稻。

  在邊境一線,許多女性開起了小吃店、燒烤店、小超市。孟連縣勐馬鎮勐馬村賀哈小組村民自制涼拌傣味等民族美食,游客慕名來品嘗。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強調,要完善強農惠農富農支持制度,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壯大縣域富民產業,培育鄉村新產業新業態。這讓我們更加充滿信心,往后村民增收致富渠道會更寬,日子會更好。”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勐海縣打洛鎮打洛村黨總支副書記、團總支書記玉扁信心滿滿地說。

  ——————————

  在日前召開的第8屆中國-南亞博覽會上,雲南省普洱市西盟佤族自治縣勐梭鎮班母村帶來的用咖啡紗線制作的佤族織錦受到眾多客商青睞。

  這是班母村年輕的駐村幫扶隊員從上海國際紗線博覽會上找到的環保紗線新技術產品。

  雲南是中國咖啡種植面積最大、 產量最高的省份,而 普洱則是雲南咖啡的重要產區, 被譽為“中國咖啡之都”。這裡生產的高品質咖啡,是普洱市數十個邊境村的主要經濟收入。

  與緬甸、老撾、越南山水相連的雲南,有4060公裡邊境線,25個邊境縣(市)、110個沿邊鄉鎮、374個沿邊行政村,是祖國西南安全穩定的重要屏障。

  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強邊固防、興邊富民、穩邊固邊重要指示批示和考察雲南重要講話精神,圍繞“基礎牢、產業興、環境美、生活好、邊疆穩、黨建強”的目標,雲南於2021年創新開展現代化邊境幸福村建設。

  截至目前,雲南已建成374個現代化邊境幸福村,依靠茶葉、咖啡、水果等產業和邊貿、旅游發展,374個村村集體經濟達到10萬元以上,農民收入從11087元提升到20631元,年均增長23%。

  走在現代化邊境幸福村,一座座精心建造的房子、一條條干淨整潔的巷道,清新優美如花園,仿佛步入世外桃源。這裡的村民為自己的社區和民族文化而自豪。就像班母村在南博會上帶來的咖啡、佤族織錦領帶、裙子、圍巾、玩偶等,那是他們將科技與傳統文化相結合、走可持續發展之路的展示。

  邊境幸福村建設為更多女性創造就業機會

  李丹把村裡自己茶廠生產的茶葉商標注冊為“勐桑洛”。

  勐桑洛是普洱市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縣整董鎮的原名,傣語意為“寬闊平整的壩子”。江城是雲南唯一與老撾、越南兩國接壤的縣城,李丹家所在的整董鎮整董村距離老撾邊境線不遠。

  李丹大學畢業后在北京一家制藥廠工作多年。一次,一位在昆明經營茶葉生意的親戚向她提出訂購茶葉的想法。李丹怦然心動,她想到在村裡廣闊的茶園裡,祖輩種下了諸多珍稀茶樹品種,這些品質上乘的茶葉正是市場需要的。

  回村后,李丹成立了茶葉專業合作社,並前往各地學習茶樹管理知識和制茶技巧,使茶廠實現了從粗加工到精深加工的轉變,茶葉生意日漸紅火。

  保留了原生態田園風光和古朴傳統傣族建筑的整董村,自入選“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以來,游客越來越多。李丹又開了一個傣族特色的精品民宿,房屋的建筑風格和室內裝飾,流露出李丹對家鄉文化的熱愛與傳承。

  生活在距離整董100公裡以外的孟連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縣勐馬鎮勐阿村隴海小組的喃靜,有著和李丹同樣的喜悅和驕傲。

  隴海小組與緬甸相鄰,是離孟連口岸勐阿通道最近的村寨。自現代化邊境幸福村建設以來,干淨秀麗的隴海小組吸引了大量游客。喃靜在自家種滿花草的庭院裡,經營著一個小超市,售賣從緬甸、泰國進口的食品、手工藝品、服飾等,依靠邊貿和種植橡膠等,他們一家的收入每年達10萬元。

  “邊境幸福村的建設,讓鄉村女性創業就業人員明顯增加。”打洛鎮打洛村黨總支副書記、團總支書記玉扁說。

  玉扁也是一名創業者。她曾到江西南昌打工,回鄉后,她一邊經營冷飲店,一邊種植火龍果,帶領村民參與幸福村建設。

  7月3日,打洛村龍利村民小組黨支部書記玉兒囡向參加雲南省現代化邊境幸福村鞏固提升推進會的代表,講述了龍利村的故事。

  如今的龍利村是一個搬遷新村。1996年7月,打洛江暴發洪水淹沒了他們世代居住的寨子,經村民協商,決定整村搬遷到現址。現代化邊境幸福村建設以來,龍利村構建起“橡膠+水果+農作物+庭院經濟+邊境旅游”的產業結構,2023年,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2.5萬元。

  “我們59戶人家都認為,‘守住邊境、守好國門’是邊民的責任,不容推卸。”玉兒囡說,村中的婦女組成“巾幗護衛隊”,當有需要的時候,她們就換下美麗的傣裝,穿上迷彩服和膠鞋,參與到強邊固防工作中。

  對此,玉扁很有感觸地說:“打洛鎮有一個著名的雨林奇觀‘獨樹成林’,它像極了邊疆青年扎根邊境、自強不息的樣子。”

  開放的邊境村成為青年創業的熱土

  2020年4月,創業青年岩坎落與老撾磨丁經濟區合作實施“大象出行”共享單車項目,在老撾磨丁城投放150台共享單車及配套系統,每年創收數十萬元人民幣。

  與老撾、緬甸接壤的勐臘縣,國境線長740.8公裡,是雲南省國境線最長的縣,從國家級一類口岸磨憨出境,就是老撾南塔省磨丁經濟特區。隨著中老鐵路的開通,磨憨-磨丁經濟合作區建設駛入快車道。

  岩坎落的家鄉在勐臘縣,在天津讀完大學后,他就職的公司將他派往老撾磨丁工作。之后他辭職回到勐臘,2020年,用“貸免扶補”創業資金開辦了一家科技公司和紅尾巴魚養殖孵化基地。依托邊民通關便利和傣語與老語相近的語言優勢,他又發展了合作區外賣配送、進出口、跨境出行旅游等業務,為當地人提供了就業崗位。

  昆明第一批派駐磨憨尚岡村的駐村青年隊員嚴璟感受到,“開放的磨憨正成為青年創業的熱土”。

  2022年,昆明市托管磨憨鎮,昆明成為全國唯一一個擁有“邊境線”和邊境口岸的省會城市。這一年,昆明啟動磨憨鎮6個現代化邊境幸福村的建設。

  眼見村寨建設得越來越美,人氣越來越旺,嗅到商機的磨站村4名95后青年李孝春、黃垚、黃偉、張高明,在村外山腳下打造了一個露營基地,每到周末和節假日,游客爆滿,有時一個月的流水高達八九萬元。“這給了我們很大信心。”李孝春說。

  尚岡村村民陳忠和妻子在外打工多年,一直想念村裡的山山水水,最終下決心回到村裡,用打工攢下的錢,把家裡閑置土地改造為農家小院,供游客戶外燒烤、喝茶、唱歌等,每當國慶、春節等假期,收入可達四五萬元。“這是我們在外打工時不敢想象的。”陳忠說。

  為幫助像陳忠這樣的回鄉青年創業,與尚岡村結對共建的昆明市盤龍區,為村裡建設了農產品交易中心,打造多民族風情街,通過舉辦新春民俗文化旅游節、傣歌歌王爭霸賽、傣潑水節、昆明市定向越野賽等活動,吸引了大量游客,並組織30多名村民參加盤龍區的直播技能培訓。嚴璟等年輕的駐村隊員,帶領兩名尚岡主播拍攝短視頻介紹傣族文化,打造古寨的旅游IP。

  “現在打開高德地圖,‘尚岡古寨旅游風景區’已在勐臘區域熱門旅游地榜單前列了。”嚴璟說。

  每一種作物都是牛油果的“朋友”

  孟連,在傣語裡的意思是“尋找到的一個好地方”,這正是大萌的心路歷程。

  大萌是哈尼族,名叫李偉,家鄉在雲南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他從西北民族大學畢業后,進入旅游行業,游歷過世界許多國家。在一位佤族朋友盛情邀請下,他來到了孟連,當看到漫山遍野的牛油果時,他覺得“找到了能容納自己的世界”。

  此時的孟連已是全國種植規模最大的優質牛油果生產縣區。大萌搬到孟連,開始經營農場。如今農場已擴大到300多畝,在牛油果地裡,他們套種了花生、檸檬、堅果等,這是農場取名為“牛友果星球”的初衷:“友”就是對環境、自然的友好,每一種作物都是牛油果的朋友。

  為讓農場走上可持續發展之路,大萌邀請孟連縣農業農村和科學技術局的青年科技人員相罕章,探索把農用酵素運用到牛油果的種植中。

  相罕章是孟連最早將農用酵素運用於水稻種植的技術員。她與雲南省農業科學院合作,為勐馬鎮勐馬村賀哈小組引進優質水稻品種,教村民用酵素種植,使水稻產量和產值大幅提升。一到收割季節,村裡的稻谷就被預訂一空。

  她引進了7種顏色的水稻,把賀哈世代傳承的非遺文化——“山神舞”種到稻田裡。此后,她又與雲南省農業科學研究院糧食作物研究所合作,在賀哈制種了巨人稻“稻田迷宮”,並在迷宮裡放養鴨和魚,實現“一田多豐收”。

  彩色水稻和巨人稻“稻田迷宮”吸引了大量游客,成為賀哈鄉村旅游的一大亮點。

  在相罕章看來,農用酵素是將垃圾轉化為有用的肥料,這一探索,是向村民傳遞可持續發展的循環經濟理念。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要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這些都為我們農業科技工作者提供了行動指南。”相罕章說,“農業是農業人去做的,我們不僅要推廣技術,更要改變農業人的理念”。(記者 張文凌文並攝)

(責編:木勝玉、朱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