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山州多措並舉健全社會保障體系——
托起“一老一小”穩穩的幸福

“少年兒童之家”搭建起一個能為孩子們提供教育、娛樂、衛生和社會心理支持的一體化服務新平台。
文山州以鄉村振興和產業發展為抓手,大力推進就近就地就業,實現就業、看娃、養家三不誤。
文山建立農村留守老人信息台賬,健全定期探訪等制度,開展留守老人、困難老人關愛服務。圖為志願者為社區老人免費理發。
文山州在全省首創“一鄉鎮一泳池”,通過州級補助一點、縣級自籌一點、社會資助一點“三個一點”方式,建成104個鄉鎮游泳池。
有一種叫雲南的生活,歸根到底是老百姓的美好生活。去年以來,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認真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聚焦“一老一小”,多措並舉健全社會保障服務體系,不斷織牢織密民生保障網,讓“有一種叫雲南的生活”成為人民群眾可感可親的幸福感、獲得感。
“一老”連著“夕陽”,“一小”連著“朝陽”。讓我們透過這一年多來發生在文山各地的身邊事、新鮮事,去看一看文山州怎樣抓實抓細關愛“一老一小”之事,共繪“朝夕美好”的幸福圖景。
一個鄉(鎮)游泳池
防溺水強體魄
舉措:去年以來,文山州整合各類資金2826萬元,全覆蓋建設全州104個鄉(鎮)游泳池,惠及鄉村學生37.6萬人。州級組織8個縣(市)435名鄉鎮教師參加游泳教練員技能提升及防溺水自救培訓,為“一鄉(鎮)一游泳池”規范運行提供師資保障。學校同步配備相應救生防護設施,建立健全運行管理、衛生檢查、設備維修保養、安全救護、事故處理等制度。實行“一地一策”管理,平時供學生上課學習和訓練,周末、節假日在抓好培訓的前提下向社會開放,提升游泳池使用效率。“一鄉(鎮)一游泳池”的建成使用,解決了一直以來農村少年兒童缺少安全游泳場地的民生問題,對學生防溺水工作具有重要意義。
鏡頭:鄉鎮學校裡建起露天游泳池,在硯山縣已不是新鮮事。硯山縣盤龍鄉中心小學游泳池於2023年7月建成投入使用,是文山州首個鄉(鎮)少年兒童專用固定泳池。“學校有了游泳池,不僅滿足了鄉村兒童游泳戲水的需求,更為孩子們提供了一個提高游泳技能和自救自護能力的學習場所,家長們都很支持。”硯山縣盤龍鄉中心小學黨總支書記陽家德介紹,學校試點引進校外培訓機構開展課后服務教學,學生游泳普及率達98.59%,已有286名學生學會自由泳、163名學生掌握蛙泳技能。
一個少年兒童之家
搭建綜合關愛服務平台
舉措:去年以來,文山州充分利用村組活動室、學校教室等資源,在全州1016個行政村(社區)全覆蓋建設“少年兒童之家”,累計建成5170個“少年兒童之家”活動點,把“少年兒童之家”建成黨政、學校、家庭、社會共同發力,關心關愛留守兒童和未成年人健康、安全、教育、福利、家庭、環境、法律保護的綜合服務平台。州委領導帶頭到“少年兒童之家”開展活動,整合家長、老師、駐村工作隊員、專業社工、志願者、“五老”、片區民警等,通過家訪走訪、結對關愛、夏令營、研學活動等形式,把資源和力量下沉到村(社區)組織開展活動。2023年以來,周末、寒暑假累計有70余萬人次參加“少年兒童之家”活動,農村少年兒童也享受到了城市孩子一樣的假期課外輔導和托管服務。
鏡頭1:新興社區是西疇縣最大的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424戶居民中外出務工勞動力佔了二分之一。面對留守兒童校外時段關懷缺位的實際,按照全州統一部署,新興社區盤活社區便民服務中心空余場地,搭建起能為孩子們提供教育、娛樂、衛生和社會心理支持的一體化服務新平台。“如今,這裡已成為留守兒童的快樂之家、在外務工家長的放心之家。”回顧少年兒童之家的運行,社區負責人認為,補齊親情缺位,打造一支穩定且具有一定專業素養的關心關愛留守兒童隊伍尤為關鍵。
鏡頭2:華中師范大學心理學院聆杉實踐隊在硯山縣八嘎鄉凹嘎村舉行為期20天的“燭光夏令營”公益支教志願服務活動。這個暑假,類似的“少年兒童之家”活動將在全州范圍內廣泛開展,活動精彩紛呈。
“一對一”“多對一”幫扶機制
實現結對關愛全覆蓋
舉措:通過黨政、學校兩條線全覆蓋調查統計全州留守兒童、困境兒童,縣(市)、鄉鎮(街道)、村(社區)和州縣鄉各類學校逐級建立完善留守兒童困境兒童數據庫,每季度更新1次。截至目前,全州有留守兒童80260人、困境兒童52083人、留守老人25213人。建立“一對一”“多對一”結對關愛留守兒童困境兒童家庭制度,州縣鄉黨政機關43015名干部職工結對關愛困境兒童家庭,46700名教師全覆蓋結對關愛在校留守兒童家庭,每年開展2次以上走訪家訪,幫助協調解決實際困難。
鏡頭:文山市思源學校班級科任老師全覆蓋結對幫扶全校71名留守兒童家庭,並開展“家校同行”關愛工作,學校相關崗位優先招聘留守兒童家長,目前學校招聘的食堂后勤人員、宿管人員80%是留守兒童家長。
振興一個產業
實現就業、看娃、養家三不誤
舉措:一個產業、一個項目就是一座“就業富礦”。近年來,文山州以鄉村振興和產業發展為抓手,大力推進就近就地就業,引進魏橋、神火等一批企業項目落地文山,圍繞三七、八角等特色產業推進“一縣一業”“一村一品”發展,創造就近就業崗位。2023年全州城鎮新增就業2.1萬人,鋁產業帶動就業1.1萬人,三七中醫藥產業帶動18.6萬人,發展庭院經濟帶動10萬余人居家就業,實現就業、看娃、養家三不誤。
鏡頭:文山市是勞動力資源大市,近年來該市通過以產業帶動就業、優化就業服務、開展技能培訓,多措並舉構建“半小時就業圈”,促進勞動力就地就近就業增收。據不完全統計,“半小時就業圈”促進就業8萬多人,年均實現約21億元的勞務經濟收入。
一個社工組織
提升關愛服務專業化水平
舉措:採取“項目合作+政府購買服務”方式,整合救助兒童會、深圳壹基金、廣東丹姿等慈善組織1000余萬元資金,開展未保示范項目、慧童兒童綜合保護發展、藝術療育等項目,共服務兒童5.2萬人次。在現有20個村(社區)社會工作服務站的基礎上,以縣(市)為單位,有序推進全州104個鄉鎮(街道)“關心關愛留守兒童鄉鎮社會工作服務站項目”,每個社會工作服務站安排2至3名社工和專業人員,開展培訓輔導、心理干預、權益保護、法律服務、教育矯正等專業服務。
鏡頭:中國鄉村發展基金會協調資金180萬元在麻栗坡縣實施“幻方童伴媽媽”項目,通過“一個人、一個家、一條紐帶”的模式,建成10個“童伴之家”,為麻栗坡縣4個鄉(鎮)10個村委會(社區)少年兒童提供了監護照料、心理健康、人身安全、教育成長等全方位的關心關愛。
一個心理輔導室
護航花朵健康成長
舉措:出台《文山州加強學生安全健康教育管理工作九條措施》,建立健康教育、監測預警、咨詢服務、干預處置“四位一體”的學生心理健康工作機制,全州共建成縣(市)級中小學生心理輔導中心7個、學校心理輔導室701個,配備心理健康專職教師231人、兼職教師1745人。把心理健康教育課納入校本課程,每周不少於1課時,注重安排形式多樣的生命教育、挫折教育等,引導學生學會理性面對挫折和困難。堅持預防為主、關口前移,對小學高年級以上的12.8萬名學生全覆蓋開展心理健康測評,建立“一生一檔”心理健康檔案,針對重點群體實行“一生一策”,對有嚴重心理問題的學生及時進行轉介、診斷、治療。
鏡頭:馬關縣民族職業中學留守學生小明(化名),由於家庭原因一度對學習失去信心,經過心理健康教師的輔導重拾學習信心,參加職教高考保送至北京工業技師學院就讀。
一個希望澡堂
歷史性解決農村學生洗澡難題
舉措:籌集公益項目資金6500.22萬元,累計建成509個農村寄宿制學校“希望澡堂”,惠及近17萬名農村學校學生,提前3年實現農村寄宿制學校“希望澡堂”全覆蓋目標。對“希望澡堂”實行動態監測,出現新建或拆除重建學校未配備澡堂的,及時爭取項目建設,確保同步投入使用,實現全覆蓋無盲點。抓好“希望澡堂”后續管理保障,針對部分學校缺水和熱水供應不足等問題,列出清單,逐一銷號解決,確保“希望澡堂”持續發揮作用。
鏡頭:廣南縣蓮城中學學生來自全縣18個鄉(鎮),其中留守兒童600多人。在幫扶單位中國寶武集團的幫助下,建成男、女學生“希望澡堂”各一個,共132個沐浴位,實現孩子們洗上熱水澡的願望。
每月一探訪
溫暖留守老人
舉措:對照《文山州基本養老服務清單》,建立農村留守老人信息台賬,健全定期探訪等制度,開展留守老人、困難老人關愛服務“三看三督促”:一看老年人生產生活情況,督促落實惠老政策動態調整,確保老年人“兩不愁三保障”關愛到位﹔二看老年人身心健康狀況,督促家庭醫生簽約服務適時開展,確保老年人健康管理關愛到位﹔三看老年人參加文體活動情況,督促老年人走出家門,參加老年協會和村(社)組織的各項活動,確保老年人老有所樂、老有所學、老有所為。積極創新推進特困人員集中供養,全州1200余人特困供養老人入住敬老院,對有意願入住的老人實行100%集中供養。探索文山特色的“幸福食堂+N”模式,建成老年幸福食堂12個,累計為60周歲以上老人提供社區助餐服務18萬余人次。
鏡頭:廣南縣蓮城鎮圓夢社區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是全州最大的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為讓社區群眾安心就業,圓夢社區在社區內開辦了“幸福食堂”,提供人均餐費3元至5元的“暖心飯”,並專門進行適老化設計,為社區老人提供就餐指引、盛飯端菜、收拾餐具等服務。去年,“幸福食堂”再升級,廣南縣通過政府扶持一點、企業資助一點、愛心人士資助一點、集體經濟幫助一點、老人出一點的“五個一點”模式,運營好社區老年幸福食堂。食堂根據60周歲以上老年人年齡梯度收取部分費用,於周一至周五為老年人提供中晚助餐服務,讓生活不能自理、孤寡、空巢等老年群體吃上健康、美味的飯菜,目前已服務老年人1萬余人次。(張文峰 王世涵 黃鵬)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