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靖陸良:推進非遺保護傳承 振興地方經濟

近年來,雲南省曲靖市陸良縣積極推進非遺保護傳承,將非遺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實現文化旅游深度融合,促進群眾增收致富,振興地方經濟
走進馬街鎮的陶器燒制技藝工作室,陶器燒制傳承人趙青鬆正帶領學員進行制泥、手工拉坯、上釉等。陶器燒制技藝歷史悠久,工序復雜,工藝考究,每完成一件作品需要40天左右,為了不讓技藝失傳,傳承人趙青鬆成立了文化傳播公司,積極培養年輕手工藝人。
陶器產品通過直播被銷往國內外。
“最開始是我一個人在做,發展到現在有9個人,我們希望把這個手藝傳承發展下去。”趙青鬆說。有了新鮮“血液”的注入,陶器燒制在傳統技藝的基礎上,在造型、外表裝飾等方面加入了本地爨文化元素和現代元素,不僅增加了文化藝術價值,更提升了經濟價值,也讓從業人員看到了增收致富的希望。最先進入團隊的員工滿飛已經入行八年,憑借陶器燒制技藝實現了增收致富。
滿飛說:“我剛開始來的時候只是學徒,工資並不高,但是經過長時間的累積,現在已經掌握了修坯的精髓,每個月工資有七八千元。”為擴大陶器銷售市場,趙青鬆還利用互聯網進行銷售,形成一個集非遺傳承示范、特色產業帶動、研發、推廣、銷售於一體的產業鏈。
“我們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銷售方式,將產品賣到北上廣等地區,以及新加坡、澳大利亞等國家。因為都是純手工制作,雖然產量有限,但每年的銷售額有200萬元左右,經常是供不應求。”趙青鬆說。
編織好的小蒲籮。
此外,陸良的另一項非遺小蒲籮編織工藝也在傳承人王敖英的帶動下,不斷發展壯大。由於編織靈活,不受時間、地點限制,一人即可完成,當地婦女、老年人、殘疾人等2000余人參與到編織中,產品遠銷國內外,年產值可達500多萬元。
陸良縣從保護傳承民間手工藝、促進農民增收出發,全面整合資源,挖掘鄉村文化人才,培育鄉村非遺傳承人,帶動相關產業發展壯大,讓農民在“家門口”實現創業、就業。
除了陶器燒制、小蒲籮編織這類技藝類非遺外,還有傳統音樂、戲劇、書法、醫藥、民俗等多個門類。截至2024年6月,陸良縣分別獲批省、市、縣三級人民政府公布的保護名錄43項,其中省級8項、市級16項、縣級19項,年產值達6000多萬元。
陸良縣文化館館長、縣文旅局文化遺產科科長保文彬介紹:“我們始終堅持非遺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通過加強培訓、“抱團取暖”、共謀發展等方式,讓非遺得到保護和傳承。”(方賢、鄧賽、李瑞英 文/圖)
來源:陸良縣融媒體中心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