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雲南頻道>>文旅

網紅“流量”為昆明西山農文旅帶“留量”

2024年06月29日09:17 |
小字號

近日,昆明演員夏嘉偉、“精彩走昆明”主播侯明、“家鄉推薦官”期麗、“昆明老外”史蒂夫等6名網紅齊聚昆明西山,參加“網絡大V公益行 尋美西山‘村字號’活動”,共同探討西山產業發展、賞鄉村和美、鄉村特色,尋味鄉村美食。

一場網紅探鄉村活動,不僅讓西山區更多“藏在深閨”的鄉村之美被看見,也通過網紅們的“流量”為西山的鄉村帶去更多“留量”,更探尋出西山區在農文旅融合發展過程中的新途徑、新模式,以及西山鄉村振興的“共富密碼”。

網紅和村民們一起參加活動。西山區融媒體中心供圖

網紅和村民們一起參加活動。西山區融媒體中心供圖

延長“鏈條”

鄉村旅游具有“一業興、百業旺”的帶動效應。當越來越多的人需要更多的“詩與遠方”提升精神享受和文化消費時,鄉村旅游便需要延長旅游服務鏈條,增加更多“副產品”,給鄉村旅游者帶去額外收獲和意外驚喜。

在首站到達地——楊林港,可謂發現了“新大陸”,逛村子,趕鄉集,露營地裡看滇池……大家不禁發出“原來,楊林港這麼好玩”的感嘆。

楊林港從最初的鄉村觀光到后來的鄉村休閑,再到如今的鄉村度假,不斷延長發展鏈條,賦能產業經濟,拓展鄉村餐飲、住宿娛樂等項目,打造了“訂單玩法”等新業態。同時,還通過“公司+基地+農戶+市場”的模式,帶動村民實現增收。

去年,楊林港成立林下經濟種植合作社,引進農業科技公司,指導群眾林下菌種植20畝,年產40噸,每畝收入2萬至3萬元,成功帶動居民就業增收。

持續“開源”

鄉村旅游是一個“藏富於民”的產業。如何挖掘鄉村文旅資源價值,延伸產業鏈條,促進鄉村旅游提質增效?

深入挖掘本土資源,讓“沉睡的資產”重現生機,是西山區的破題思路。

盤活文化資源,變資源為“景區”。

1923年至1937年,雲南白藥創始人曲煥章秋冬季節都到村子住下,上山採集草藥,並在這裡研制出雲南白藥配方,村子因此改名百草村。

百草村有“三寶”,古寺、龍潭和藥草。村小組將這些資源盤活,逐漸形成清晰的旅游發展定位,從過去“把一個人留下來”到如今“把一群人留下來”,發掘和打造出曲煥章舊居、百草文化巷、中藥草識別園地、百草超市、百草食府等獨具百草村文化特色的景點。

如今的百草村,就是一個小“景區”,不少村民在“家門口”搞起了旅游,將風景變成了“錢”景。

在百草村,網紅們一路看,一路拍。“如此豐富的文化資源被挖掘保護得很好,村內的一切都讓人驚喜,濃厚的歷史氛圍讓觀音山更添文化氣質。”“喬喬有點拽”用心記錄著這裡的一切,一個視頻作品已在腦中萌生。

百草村在昆明市滇池沿岸美麗鄉村示范村建設工作中的定位為“百草藥膳養生谷”。目前,百草村已完成部分基礎設施提升改造,百草食府菜譜研制已經成熟,成為百草村又一張美食名片——藥膳宴。

天麻排骨湯、黑藥燉肉、黨參雞……一道道美味藥膳端上桌,大家便開始大快朵頤,一眾藥材搭配各種食材,成就了舌尖上的百草村。

未來,百草村還將打造成可游藥園、賞藥景、學藥理、品藥膳、沐藥浴、住藥村、享藥養的美麗鄉村。

網紅和村民們一起參加活動。西山區融媒體中心供圖

網紅和村民們一起參加活動。西山區融媒體中心供圖

品牌“破圈”

同質化,始終困擾鄉村旅游的高質量發展。如何破除鄉村旅游“千村一面”的發展困境?

要在做好特色文章上下功夫,持續打造鄉村旅游創意品牌。但是,破題難點在於,除了自身持續挖掘利用鄉村優秀傳統文化和農業資源,還要吸納社會資源進村,開發適應現代生活需求的文創產品和旅游產品。

團結街道的樂居古村,為此提供了范本。

從昆明城區驅車半小時,就能到達樂居古村。在村口望向樂居古村,錯落有致的“一顆印”“半顆印”古建筑80余棟屹立在山坡上,老屋、古樹、牌坊如同一幅詩意山居圖映入眼帘,望得見山、看得見水、鄉愁縈繞。

剛踏進樂居古村,大家便被它文藝新潮的氣質吸引。拾級而上,客棧、茶鋪、面包店、私人工作室、私家小院……一個個有趣的店鋪、豐富的業態讓人越逛越歡喜。村內還有民俗文化體驗、古法造紙、瓦貓陶塑、中醫養生、書法刺繡等文化體驗項目,許多研學團隊到此感受不一樣的民族文化。

自2002年村民外遷后,樂居古村就“空”了出來。許多年久失修的老房子倒塌損毀嚴重、野草叢生,急需保護修繕。

經過多方商討,最終“修舊如舊”,堅持活態傳承、系統保護、科學發展的理念,樂居村引入第三方公司進駐,對村內老房進行修繕。修繕過程中,樂居古村保留原有風貌,並注入老昆明的風俗文化和民族文化,成為一個集古村落保護和展示、傳統民居體驗、非遺文化傳承於一體的美麗鄉村。憑借著多元旅游業態,樂居古村成為雲南省金牌旅游村。

“有一種向往的生活在西山,有一個有風的地方在樂居,歡迎大家一起走近樂居,發現樂居,愛上樂居。”對著手中的鏡頭,“鄉推薦官”家期麗用最真摯的感情向網友們發出邀請。(劉一菡、李杭蓉)

來源:西山區融媒體中心

(責編:木勝玉、朱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